依据有着很大局限性。但与赛前训练14—16周的“阶段性训练分期思想”相比,“全年训练分期思想”的提出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4.3现代分期理论理论的初步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第14届伦敦奥运会至16届墨尔本奥运会期间,美国的台逊以比赛期为核心,把全年训练按时间顺序划分为:“非比赛期”(9月——次年3月) 、“比赛前期”(3月)、“比赛早期”(4月)、“比赛中期”(5—6月)、“主比赛期”(6月中—7月中)、“比赛晚期”(7月中—8月中)等六个训练期。而前苏联学者克.赫.格兰登则首次提出了全年训练的周期结构,即将全年训练分为准备期、基本期和过渡期。至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另一位著名学者奥卓林提出了运动训练“周循环”、“阶段循环”、“全年循环”和“全年专门化训练”的观点,使全年训练分期进一步具体化。奥卓琳的“周期性循环”和“专门化训练”的观点,为现代训练分期理论的形成和全年单周期训练的实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4.4现代周期训练理论的确立与完善
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前苏联的许多学者和教练员结合运动训练实践,对训练分期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和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此时期,发表了许多论文和专著,并逐渐形成了现代训练分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1964年,列.巴.马特维耶夫发表了《运动员训练的分期问题》,总结和概括50—60年代中有关训练分期理论的研究成果,批判地吸收了他人的研究观点,科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周期划分的原理,并对训练分期中有关训练的诸因素,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马特维耶夫根据人体竞技状态具有周期阶段性形成的规律,即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经过“获得”、“保持”、“消失”阶段,把运动训练过程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等3个时期。同时,他又针对不同时期特点,提出了一整套在训练目标、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上各异的训练理论。比较典型的有:“不同训练时期负荷量与强度的不同比例关系”和“一般身体训练与专项训练的不同安排”等理论。如:在准备期以量和一般身体训练为主,进入比赛期后则以突出训练的强度和专项训练为主,到过渡期量和强度同时下降。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理论使现代训练分期的完整理论体系得以确立,而他也被誉为“现代训练分期理论之创世人”。
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理论思想影响了很多国家和不同水平的运动员,
特别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具有指导性意义。周期训练理论使体育训练周期训练的基本原理仍是现代运动训练所应遵循的客观规律。但从今天看来,马特维耶夫的传统训练周期理论没有随着现代竞技体育实践的进步和科学发展,对理论知识进行及时补充和完善,使得这一理论出现对于现代运动训练和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特点解释不足的弊端。 5.不同数量大周期安排的特点
年度训练过程所包含的大周期数,是反映年度训练过程结构特征的主要内容。通常有单周期(包括单周期双高峰)、双周期和多周期等不同类型。不同的结构类型有着不同的总体规划、不同的比赛系列和不同的训练安排,分别适用于不同运动专项。 5.1单周期
全年训练按一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单周期安排。随着人们训练活动的效率不断提高,在现代高水平竞技体育活动中,单周期安排已经越来越少采用了。采用全年单周期安排的运动项目不多,主要适用于具有以下特点的运动项目:
1、需要长达4~6个月的时间才能做好充分准备或取得显著训练相应的项目。如马拉松跑、十项全能和现代五项等。
2、受气候条件的限制,每年只能在集中的几个月份内参加比赛的项目。如越野滑雪、跳台滑雪及速度滑冰等外冬季项目。
3、技能主导类表现唯美性项目,如花样游泳、艺术体操等。
由于在单周期年度训练过程中,准备时期和比赛时期延续的时间较长,容易出现生理负荷与心理负荷的过度累积,导致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下降,所以在训练实践中,人们常常把每个时期又分成几个阶段,并常常在长比赛时期的中间加一个短时间的调整时期,这种安排就被称为单周期双高峰安排。我国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邹振先,1980年为准备参加8~9月在欧洲举行的重大国际比赛儿制定了单周期双峰的年度训练计划,并获得了理想的训练效果,三级跳远成绩由17.02米提高到17.34米,列1980年世界第二位。 5.2双周期
全年训练按两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双周期安排,它包含两个准备时期,两个比赛时期和两个过渡时期。在现代竞技训练中,双周期安排仍然是一种常用的年度安排模式。许多项目的运动员可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做准备,使总体竞技能力或竞技能力的某一个方面发生明显的改变,并在一个半月至两个月的时间内,参加一系列的比赛,把所获得的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需要的方向上去,逐步从心理、生理,从技能、体能等方面培养最佳的竞技状态,在适宜的主客观条件下,把已具有的竞技能力充分地表现出来;再加上半个月至一个月的恢复时期,总共大约5~7个月的时间完成一个大周期的训练过程。因此,一年便可安排两个训练大周期。
体能主导类的的速度力量性项群及耐力性项群中的大多数项目,以及许多技能主导类项群的单人项目的优秀运动员都采用双周期安排。世界一流的中国体操、羽毛球项目的选手,以及跻身世界强队之林的中国女篮等运动员的训练实践,都曾经成功的运用了双周期训练安排。
我国体操、羽毛球项目的选手都曾经成功地运用了双周期训练安排。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特别是在比赛中的发挥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心理因素的影响。其竞技状态高峰的出现,也与心理准备的程度密切相关。射击、射箭运动员的全年训练也采用双周期或三周期安排。中国射击队1984年的训练,采用双周期安排取得了成功,在第23届奥运会伤获得了3金3铜的好成绩。 5.3多周期
按3个以上大周期组织全年训练的过程,称为多周期训练安排。实施多周期安排的基本条件是,运动员能在3~4个月左右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竞技能力,并在比赛中充分地表现出来,把提高了的竞技能力转化为运动成绩。
近年来,部分项目优秀运动员进行了多周期安排的探索与尝试。中国游泳队在1988年参加汉城奥运会的训练年度中,安排了三个训练大周期,在奥运会激烈的争夺中取得了3块银牌1块铜牌的优异成绩。与常规的第一周相比,中国游泳队第二、三个大周期更多地市准备参加比赛的一种专门的安排,这种安排被命名为微缩大周期。常规大周期通常需要不短于14周的时间,儿微缩大周期主要安排于准备参加重大比赛的2—3个月的训练之中,在较短的时间内,运动员几
种精力与恢复或提高综合的竞技表现能力。现代运动竞赛制度的发展要求我们将两种大周期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重要比赛的时间,安排好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的合理组合。 6.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
训练大周期是以成功地参加1—2次重大比赛为目标而设计的。其时间的确定通常采用体现目标控制思想的“倒数时”充填式方法,以主要比赛时期,以及完整的训练大周期。这里,我们以总计14—32周的常规大周期为例,简述确定训练大周期日程的工作步骤。 6.1确定主要比赛日期
这是有竞赛日程予以确定的。重大国际比赛如奥运会常常在比赛前一年就确定了竞赛日程,以便于运动员有计划地组织训练过程。 6.2确定主要比赛阶段
围绕着主要比赛日确定主要比赛阶段。在常规大周期中,主要比赛阶段持续4—6周,在主要比赛日后约一周结束。将主要比赛日安排在主要比赛阶段的结尾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训练控制稍有不慎,极易出现参加主要比赛时,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已然过去的现象。 6.3确定比赛时期
在主要比赛阶段前面加上一个历时4—6周的热身比赛阶段,两个阶段合起来就组成了比赛时期,总时间为8—12周,其间要注意安排必要的热身赛。 6.4确定整个训练大周期
在比赛时间前面加上6—12周的准备时期,后面加2—4周的恢复时期,即构成了一个总时间为14—32周,3.5—7.5个月的训练大周期。 7.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 7.1准备时期的训练计划 7.1.1训练任务和时间
与运动员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相对应,准备时期训练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培养和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
准备时期,运动员应着重发展基础性的能力,以便为比赛时期创造优异成绩准备良好条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