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连年荣膺政府授予的“守合同重信用单位”、“成都市重点优势企业”、“高新区十强企业”等殊荣。目前“蓉生人血白蛋白”的使用量已超过1800万人次,“蓉生静丙”的使用超过400万人次,临床实践充分证明了它们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蓉生”牌血液制品在品质和质控方面均有严格管理措施保证,被卫生部誉为“血液制品的典范”,赢得了医生、患者的普遍赞誉。
公司控股股东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是全国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之一,始建于1953年,是我国从事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细胞工程学与基因工程学研究、开发的重要机构,同时也是我国最早开始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血液制品的企业,是我国最大的血液制品生产基地之一。其生产的\蓉生\牌系列血液制品以规模、质量、安全和品牌等综合优势在中国血液制品市场占据了无可争议的主导地位,赢得了极高的市场美誉度。1996年,\蓉生白蛋白\顺利通过按照WHO推荐标准和美国药典标准进行的各项检测,首次出口北美国家,实现了我国血液制品出口零的突破。
3、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创建于1950年,原直属于国家卫生部,现隶属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是国家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的主要研究机构和生产人用生物制品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第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也是中南地区计划免疫指导中心及全国6个主要生物制品生产基地之一。
该所在生物制品生产、科研等方面有着长足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有丰富经验的生物制品专家,其中有WHO专家1人,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专家12人,卫生部生物制品标准化委员会委员4人,享受国家及省市政府津贴者23人,先后承担过国家攻关计划、“863”计划、“863”青年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及省市重点攻关计划等多项重大课题,取得各级成果奖及科技进步奖138项,拥有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发酵、单克隆抗体、蛋白质纯化等多项高新技术及产品。P3实验室的建立,进一步提升了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研究实力。
该所在完成国家指令性预防生物制品的研制生产任务外,还致力于高新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尤其在产血液制品、新型治疗制品及诊断试剂4大系列,生产30多种约一百多个规格产品。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的产品质量稳定,质量保证体系贯穿于原材料采购至成品及产品销售的全过
程,多项主要产品质量一直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十余个产品曾荣获国家和部省级、市级优质产品奖,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防病治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微生物学及免疫学专业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也是全国生物制品系统中唯一博士点。九十年代初按国家教委的规定改为:免疫学专业具有博、硕士学位授予权;病原生物学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培养研究生方面,坚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现有在校生40多名。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教育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进行,科研课题随导师所在研究所完成。
4、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
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始建于1934年,当时称为“厚生研究所”。1946年被东北抗日民主联军接收,是集科技、开发、生产、营销于一体的国有大型医药生物技术企业,是预防、治疗、诊断用生物制品和高科技产品生产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东北地区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研究中心。1999 年初该所在国务院各部委调整改革的重大变革中与卫生部脱钩,现归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管理。共有七个生产车间,四十三个品种通过国家GMP认证,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GMP证书。
长春所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大批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引领并培养出一批积极钻研生物制药技术的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及复合型人才。其现有高级职称94人,中级职称389余人,初级职称279余人,大专以上学历占62%以上。1992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医学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两个专业授权点,至今培养硕士研究生100余名。2001年被人事部批准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长春所是国家重点生物制药骨干企业先后承担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新药研究基金计划、十五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科技部创新基金计划、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省(市)级科技发展计划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2项,全国科技大会奖17项,国家部委奖励46项等,累计国家级奖励76项,省科技进步奖等省级奖励91项。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9项,其中授权5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国际发明专利4项。
长春所拥有雄厚的无形资产,有各类生产批准文号60个,在生物制品行业中具有独特的产品结构多元化优势。国药长春所是中国第一个干扰素中试基地;第一个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工业化生产基地;第一个获得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的生产文号的企业。
长春所自行研制并生产的甲肝疫苗是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高科技生物产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生产的乙肝基因疫苗为国家生物制品一类新药。它是国内首家获得乙肝基因工程疫苗正式生产文号的厂家,曾两次获得国家级新产品奖,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长春所主营产品为生物制品、诊断用品、基因工程产品,产品种类包括各种疫苗、菌苗、类毒素、抗毒素、免疫血清、血液制品、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免疫学诊断试剂等诸多类型。其中主要产品有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流行性感冒裂解疫苗、人用狂犬病纯化疫苗、重组(CHO细胞)乙型肝炎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纯化森林脑炎疫苗、抗狂犬病血清等制品。
长春祈健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长春祈健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祈健生物”)于2006年9月在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的支持下,成功实现股权重组,重组后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中国科学器材进出口总公司分别持有51%、39%、10%的股份。经过祈健生物各股东和全体员工共同努力,进一步优化了公司的治理结构。公司贯行“一切从沟通开始,一切从认真做起”,内抓质量、外树形象,注重与全国疾控系统的合作。
祈健生物生产的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上市已有十年时间。2008年,公司产品在国内的使用量创历史新高,并已出口至韩国、印度等国家。祈健生物正在进行新厂区的建设,将扩大水痘疫苗生产规模,恢复原有麻疹疫苗的生产。
5、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始建于1934年,其前身是原国立西北防疫处,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生物制品研究所之一。1953年迁现址(兰州市城关区盐场路888号),原隶属国家卫生部管理。1985年,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1999年,隶属原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管理。2002年以后,隶属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管理,是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的二级子公司,2009年9月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与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联合重组,属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二级企业。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主要从事生物制品的生产、研发和经营,是国家生物制品行业的骨干企业,是我省乃至西北地区唯一一家大型的生物高技术企业;是国家医用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机构;国家科技部“863”计划产业化基地;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甘肃省企业技术中心;国家人事部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具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国家民政部“明天计划”医疗康复药品定点供应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实训基地。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2009年4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占地43万平方米,总资产13.73亿多元,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7.97亿元,实现利润3.12亿元。资产规模、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均列我省生物医药行业第一名。现有职工1400人,其中各类技术人员650多人,占全所职工总数的46%;中专以上学历者约800多人,占全所总人数的57%,实现利润列全国医药行业工业企业第17位。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全部车间均通过了SFDA组织的GMP认证,年生产各类疫苗(血液制品)近1亿剂量,产品销往除台湾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为全国各族人民身体健康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拥有6个专业研究室、两个国家级菌种保藏中心、一个生物安全实验室。拥有一支梯队合理,素质优良,乐于奉献,具有事业心的中青年科技队伍和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专职从事生物技术研发的科技人员达120多人,其中研究员11名。经过70多年的努力, 科研开发工作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科研课题和研究方向。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与多家国内、国际著名的研究机构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近100项。近十年来,获得国家Ⅰ类新药4个品种,Ⅱ类新药8个品种, Ⅲ类新药2个品种, Ⅳ类新药及仿制药13个品种。 获得国 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杜邦科技创新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8项。这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有力地提升了我省和兰州市的生物技术产业水平。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独立研制的A型肉毒毒素,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我国独家获准生产销售的生物制品,并获韩国KFDA颁布的注册证书,是我国第一个独立出口的生物制品,目前已在近20多个国家注册,在国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