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中的积极意义
人格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人格的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从青少年向成人的过渡阶段,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将其形容为“心理断乳期”,这也正是大学生人格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健康人格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健康、和谐、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格特征。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排除、缓解、调节情绪情感障碍,预防心理障碍、精神疾病,这对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人格与健康人格的概念
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心理学家们并未明确健康人格的概念,但他们对健康人格的特征有过很多具体的描述。罗杰斯、弗洛姆、弗兰克、奥尔波特等都有关于健康人格的描述,目前相对更被认可的是奥尔波特关于健康人格特征的描述,他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成熟的人,而成熟的人有七条标准:①专注于某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是一
个真正的参与者;②对父母、朋友等具有显示爱的能力;③有安全感;④能够客观地看待世界;⑤能够胜任自己所承担的工作;⑥客观地认识自己;⑦有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心。我国崔英锦认为,衡量健康人格的标准包含和谐的人际环境、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自制力。
二、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是认知、情感和人格等内在心理活动与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状态。主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够适应当前和未来发展,能够愉快而积极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生命活力,能够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和教育活动,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咨询面谈、心理健康档案、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团体心理辅导、角色扮演等。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性格、性别、角色等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
的品格。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中的意义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思维方式,达到身心和谐发展。”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健康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健康人格的养成。所以说,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指人们在面临外部世界、外界事件和自己需着手解决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正确知识、能力、态度、习惯和专长,并通过解决各种问题而不断增长自己新的知识。自我评价包括:一是社会承认了个人的价值,并赋予个人相应的酬谢,如金钱、地位、尊重等等。二是自己承认自己的价值,从而充满自信、充实感和幸福感。实际上,一个人只有在对自己有正确评价并认为自己一定会成功时,他才可能真正成功。其间的道理也很简单,那就是人不可能给别人连他都自己没有的东西。正象英国作家萨克雷所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大学生中存在自卑、自负的情况比较突出,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没有具备评价自己的能力和正确参照物。大学生在对自己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或缺点,而不能全面的看清自己,或者说不知道该如何全面的评价自己,导致自我评价出现偏误,也从而导致出现自卑、自负等心理问题。因此,开展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