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自身抗体或者自身反应性T细胞可在体外影响自身组织细胞功能 5、病情转归与免疫应答强度有关,并可在体外影响组织细胞功能 6、没有其他致病原因和感染
自身免疫病发生的机理和临床特点: 自身免疫病发病的相关因素: 自身耐受的打破
自身反应性T细胞和B细胞扩增
自身反应性T细胞或者自身抗体造成局部组织损伤
自身抗原的出现 免疫调节异常
自身抗体和自身反应性T细胞产生 遗传因素
自身免疫病的特征: 表现形式多样性。
出现高水平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 女性较男性发病为多 多初发于育龄阶段
病情反复、呈慢性、迁延性过程 具遗传倾向
有诱发因素,如微生物感染或者精神因素 病情转归于自身免疫反应强调密切相关 - 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理有哪几种?
该抗体为病理性自身抗体:① ADCC;② 抗体刺激靶细胞;③ 抗体中和作用:抗体与体内有重要生理活性的抗原物质或受体结合,使其灭活和丧失功能,从而出现相应病症;④ 与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后损伤作用(Ⅲ型超敏反应);⑤ 致敏宿主细胞或组织,导致补体活化。
第十六章 肿瘤免疫
- 肿瘤特异性抗原和肿瘤相关抗原。
肿瘤抗原:肿瘤抗原是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出现异常的蛋白和多肽分子总称。T细胞识
中MHC递呈的肿瘤抗原肽。
肿瘤特异性抗原:
1) 化学和物理致癌因素诱发的肿瘤抗原
① 大多数为细胞内蛋白,在胞质内经处理后成为抗原肽,由MHC Ⅰ类分子提呈于细
21/26
胞膜表面,被CT8 T细胞所识别,激发特异性CTL反应,一般难以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
② 常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2) 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 特点:
① 病毒主要通过其DNA或RNA整合到宿主DNA中,引起细胞恶变而表达肿瘤抗
原。
② 由同一病毒诱发的肿瘤,无个体差异,均表达相同的肿瘤抗原。
3) 癌基因和突变型抑癌基因表达的肿瘤抗原,可诱导激活CTL反应,并诱导B细胞产生特异性IgG抗体。 ① 癌基因编码蛋白 ② 突变的抑癌基因编码蛋白 ③ 染色体异位产生的融合蛋白 4) 正常静止基因表达的肿瘤抗原 肿瘤相关性抗原: 1) 胚胎性抗原
2) 分化抗原
3) 癌基因高表达的抗原
4) 过量或异常表达的糖脂和糖蛋白抗原 - 体液和细胞免疫抗肿瘤效应机制。 体液免疫效应机制:
a)
CDC和ADCC
CDC:参与的抗体主要为IgM,针对游离的肿瘤细胞,对防止肿瘤转移有一定作用。 ADCC:参与的抗体主要为IgG。结合了肿瘤抗原的抗体的Fc段与NK细胞、Mφ
相应受体结合,刺激这些细胞释放多种效应分子杀伤肿瘤细胞。
b)
抗体的其他效应功能:
细胞。
② 抗体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作用。
细胞免疫效应机制:
(一)T细胞,在抗肿瘤的特异性免疫中是主要效应细胞。
① CTL:特点: 杀伤肿瘤细胞过程分为效靶细胞结合,攻击杀伤和靶细胞裂解。显
示对肿瘤细胞效应功能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有效性。
分泌型杀伤:通过CD8+T细胞颗粒胞吐释放效应分子如穿孔素、粒酶、淋巴
毒素和TNF等发挥对靶细胞杀伤作用。
① 调理作用:吞噬细胞通过表面的Fc受体增强吞噬杀伤结合了抗体(IgG)的肿瘤
22/26
非分泌型杀伤:通过CD8+T细胞表面FasL分子结合靶细胞表面的Fas分子,
启动靶细胞的凋亡信号传导途径加以杀伤。
② CD4 T细胞
◆主要通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IL-2、IFN-?、TNF-?、IL-4等)发挥效应作用。 IL-2:激活CD8+T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发挥抗肿瘤 作用;
IFN-?:增强NK细胞和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杀伤能力,促进肿瘤细胞MHCⅠ
类分子表达,提高靶细胞对CD8+T细胞的敏感性;
TNF-?:直接破坏肿瘤功能;
IL-4等: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通过体液免疫途径杀伤肿瘤细胞。 ◆少数CD4T细胞可识别肿瘤细胞MHCⅡ类分子递呈的抗原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二)NK细胞和巨噬细胞
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
特点:NK细胞是抗肿瘤免疫早期起重要作用的效应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
特异性免疫。作为效应细胞不需预先致敏。
◆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 受体介导杀伤作用
主要依赖于NK细胞膜表面的KAR和KIR。MHC Ⅰ类分子为KIR的配体,肿瘤细胞MHC Ⅰ类分子表达下降、消失或异常,缺乏抑制信号,使NK细胞激活,发挥杀伤效应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杀伤肿瘤细胞机制主要为:
① 吞噬和杀伤作用; ② 介导炎症反应;
③ 释放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如IL-1),刺激T细胞增殖分化,
增强NK细胞活性;
④ 加工递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 ⑤ 参与ADCC释放效应分子杀伤靶细胞。
-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1.肿瘤细胞免疫原性低下
1)抗原表达异质性和遗传不稳定性 2)抗原调变
3)MHC I类分子表达异常 4)肿瘤细胞抗原加工处理缺陷
5)黏附分子(ICAM-1)及协同刺激分子 (B7和CD40分子)缺陷
23/26
2.免疫增强
在实验中发现,给荷瘤动物输入抗肿瘤免疫血清可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称之为免疫增强。
3.效应细胞的功能异常 1)T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缺陷
2)细胞因子产生异常引起Th1/Th2细胞漂移 3)调节性T细胞异常激活 4.肿瘤细胞分泌免疫抑制分子
1)释放某些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下调免疫细胞活性。
2)表达fasL反向攻击效应细胞。
3)释放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阻断效应分子生物学作用。 4)表达非经典MHCⅠ类分子(HLA-G)抑制免疫细胞活性。 5)肿瘤周围组织微环境中免疫抑制细胞和有关多种蛋白酶。 - 肿瘤疫苗的原理和抗体偶联物作用机制。
肿瘤疫苗:肿瘤疫苗包括灭活的自体肿瘤细胞、提取的肿瘤抗原和人工合成的肿瘤抗原肽,通过给患者免疫接种,激发患者自身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清除肿瘤而不损伤周围正常细胞。肿瘤疫苗还可诱发免疫记忆细胞,产生长期的免疫效应,防治肿瘤的转移和复发。
抗体偶联物:通过化学修饰或基因工程技术将抗肿瘤抗体与效应分子偶联,这些偶联物(immune conjugates)既有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的能力,也保留了效应分子杀伤肿瘤细胞的毒性,注射于肿瘤患者体内,可定向地浓聚到肿瘤部位,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这类免疫偶联物在肿瘤的检测、定位和治疗中都有广泛的用途。
第十七章 移植免疫
- T细胞识别同种异体抗原的机制(直接识别和间接识别)。 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的机制:同种异体间的器官移植一般均会发生排斥反应,本质上乃受者免疫系统对供者移植物抗原的免疫应答,如同普通抗原诱导的应答,其同样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T细胞在移植排斥反应中起关键作用。 一、引起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
1.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能引起强烈排斥反应的移植抗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MHC抗原),在人类最重要者为HLA抗原。本质上,供、受者间HLA型别差异是发生急性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原因 。
2. 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实验研究和临床资料均证明,即使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完全相同,仍可能发生程度较轻、较缓慢的排斥反应,提示还存在其他可诱导排斥反应的抗原,即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in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 mH抗原)。mH抗原表达于机体组织细胞表面,由某些具有多态性的基因编码,可被MHC分子提呈,主要包括两类:1) 性别相关的mH抗原,2) 常染色体编码的mH抗原 3. 其他参与排斥反应发生的抗原
24/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