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d)
(e) (f)
图P6.5
解:图(a)引入了交、直流负反馈
图(b) 引入了交、直流负反馈。
图(c) 所示电路中通过RS引入直流负反馈;通过RS、C2和Rl、R2并联引入交流负反馈;通过C2、Rg引入交流正反馈。
图(d) 引入了交、直流负反馈。
图(e) 引入了交、直流负反馈。
图(f) 所示电路中通过R3和R7引入直流负反馈,通过R4引入交、直流负反馈。
6.6分别判断图6.4 (d)~(h)所示各电路中引入了哪种组态的交流负反馈,并计算它们的反馈系数。
解:各电路中引入交流负反馈的组态及反馈系数分别如下: (d)电流并联负反馈:Fii?iF/iO?1 (e)电压串联负反馈:Fuu?uF/uO?R1R1?R2
(f)电压串联负反馈:Fuu?uF/uO?1 (g)电压串联负反馈:Fuu?uF/uO?R1R1?R2R1R1?R3
(h)电压串联负反馈:Fuu?uF/uO?
17
6.7分别判断图P6.5 (a) 、(b) 、(e) 、(f) 所示各电路中引入了哪种组态的交流负反馈。
解:(a)电压并联负反馈;(b) 电压串联负反馈;(e)电流并联负反馈;(f)电流串联负反馈。
6.9分别估算图6.5 (a)、 (b) 、(e) 、(f)所示各电路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的电压放大倍数。
解:各电路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的电压放大倍数如下: ??I?fRfRfUo?(a)电压并联负反馈:Ausf? ?????UsIiRsRs??UURo?(b)电压串联负反馈:Auf??o?(1?4) ??UUR1if?UI?o(R4//RL)RR//RLo?(e)电流并联负反馈:Ausf? ??(1?1)?4??UsIfRsR2Rs??R?I??R?(f)电流串联负反馈:∵Uf2R22R9R2?R4?R9?I?0?R2R9R2?R4?R9?I?0
?UI?0(R7//R8//RL)(R?R4?R9)(R7//R8//RL)o?∴Auf????2??UUR2R9if
6.15电路如图P6.15所示。
(1)试通过电阻引入合适的交流负反馈,使输入电压uI转换成稳定的输出电流iL; (2)若uI?0~5V时,iL?0~10mA,则反馈电阻RF应取多少?
图P6.15 解图P6.15
解:(1)引入电流串联负反馈,通过电阻Rf将三极管的发射极与T2管的栅极连接起来,如解图P6.15 所示。
??1求解R。 ?,再根据A(2)首先求解Fff?F ?Fui?
uFiO?R1RfR1?Rf?R6 ?Aiuf?18
iOuI?1Fui?R1?Rf?R6R1Rf
代入数据
10?Rf?1.510?1.5?10(mA)5(V),所以Rf?18.5k?。
7.4电路如图P7.4所示,试求其输入电阻和比例系数。
解:由图可知Ri?R1?50k?,
?iR1?iR2,即?uM??R2R1uIR1??uMR2
uI??2uI而 ?uMR2?uMR4?uM?uOR3
解得:uO?52uM??104uI
图P7.4
7.6试求图P7.6所示各电路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运算关系式。
(a) (b)
(c) (d) 图P7.6
解:在图示各电路中,集成运放的同相输入端和反相输入端所接总电阻均相等。各电路的运算关系式分析如下:
(a)uO??
RfR1?uI1?RfR2?uI2?RfR3?uI3??2uI1?2uI2?5uI3
19
(b)uO??RfR1RfR1?uI1?RfR2?uI2?RfR3?uI3??10uI1?10uI2?uI3
(c) uO?(uI2?uI1)?8(uI2?uI1)
(d) uO??RfR1?uI1Rf?R2u?I2Rf?R3u?I3Rf?R4u?I42?0?uI120?uI240?uI3u?I4
7.8. 图P7.8所示为恒流源电路,
已知稳压管工作在稳压状态, 试求负载电阻中的电流。
解:IL?uPR2?UZR2?0.6mA。
图P7.8
7.9电路如图P7.9所示。
(1)写出uO与uI1、uI2的运算关系式;
(2)当RW的滑动端在最上端时,若uI1?10mV,uI2?20mV,则uO=?
(3)若uO的最大幅值为±14V,输入电压最大值uI1max?10mV,uI2max?20mV,为了保证集成运放工作在线性区,R2的最大值为多少?
图P7.9
解:(1) A2同相输入端电位
uP2?uN2?R2R1RfR(uI2?uI1)?10(uI2?uI1)
R2R1输出电压 uO?(1?
)?uP2?10(1?)(uI2?uI1)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