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角度看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赖大彬 1, 徐叶巧 2
(1. 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福建龙岩 364012; 2. 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福建厦门 361005
摘要:当前, 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主要来源, 媒介对社会发展也产 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如何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 。 文章从传播者 、 传播渠 道 、 受众三方来分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 继而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下, 作为传播者的 新闻工作者 、 学校 、 家长以及作为接受者的受众 、 学生等应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
关键词:新媒体; 媒介; 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629(2010 06-0085-03收稿日期:2010-06-20作者简介:赖大彬 , 男, 福建上杭人, 助教, 主要研究方向:新闻理论及媒介经营管理 。
龙 岩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 2010年 12月
第 28卷 第 6期 December 2010
Vol.28No. 6相较于国外上个世纪 30年代就已兴起的媒介 素养教育,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自 1997年发端以来, 距今才跨越 13个年头 。 从第一篇研究媒介素养的 论文 、 专著, 到媒介素养教育硕士点的建立, 再到 “ 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 课题的开展, 以及媒介 素养教育研究网站的开通, 这些年来, 我国媒介素
养教育研究正一步步壮大, 发展 。 [1]
那到底什么是媒 介素养? 当前, 媒介素养教育是怎样的发展现状? 在 新媒体的环境下, 应怎样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一 、 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正如麦克卢汉描述的那样, 在 “ 地球村 ” 的今 天, 信息高速公路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而媒介作 为信息的载体,对人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随着人们在媒介消费时间上的增加, 媒介素养教育 在各国受到很大的重视, 在发达国家甚至已形成系 统而完善的教育体系 。 在了解媒介素养及素养教育 之前, 首先要区分 “
媒介 ” 和 “ 媒体 ” 的关系 。“ 媒介 ” 是 “ 使双方(人或物 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 [2]771
。 在
此意义上, 它是指传播通道中的中介物, 如各类手 书媒介 、
印刷媒介 、 广播媒介 、 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 等 。 而媒体则是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 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 。 [3]今 天媒体更多的被理解为报纸 、 广播 、 电视 、 网络等大 众传媒 。 由此可见, 相较于媒体, 媒介辐射范围更 大, 涉及面更广 。 因此, 不能简单地把 “ 媒介素养 ” 理 解为 “ 媒体素养 ” 。 但既然媒介作为传递信息的中 介物, 它自然成为意识的载体, 就不可避免地带有
阶级和阶层的烙印,它还是有代表着各个阶级 、 阶 层和集团的利益或者渗透着某种价值观 。 在这种情 况下, 媒介素养教育就显得意义重大 。
目前,媒介素养还尚未有统一权威的定义, 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作出如 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 的选择能力 、
理解能力 、 质疑能力 、 评估能力 、 创造 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 [3]1
尽管我国关于
媒介素养的定义, 学者归于研究需要, 依然处于 “ 仁 者见仁, 智者见智 ” 的状态 。 但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 育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比较短, 本身还不完善以及人 们对媒介素养认识的角度不同, 依然没能跳出美国 媒体素养研究中心提出的定义范围 。 而媒介素养教 育就是针对普通公众, 其内容包括教授他们如何科 学地 、 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大众传媒的角色 、 性质和 功能, 建立起对媒介信息系统的批判性意识; 提高 对不良媒介信息的免疫力和对不同价值信息的选 择性, 最终学会有效利用媒介为个人成长和整个社 会向着民主法制方向发展服务 。
当前,生活节奏的加快及流行快餐文化的盛 行,使人们疲于接受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海量信息, 成为信息的奴隶, 惰化了对信息的思考和梳理的能 力 。 加之, 媒介在承担着监测环境 、 传递信息 、 反映 社会 、 提供娱乐的同时, 其各种负面效应也逐渐凸 显出来:暴力色情信息充斥媒体, 拜金主义 、 享乐主 义 、 唯利是图的价值观传递, 传播形式的通俗化 、 游 戏化极大地削弱了一些原本庄严 、 崇高的人文精
神 。 另一方面, 西方凭借其强大的政治 、 经济和技术 优势大量传播媒介信息和产品,控制着文化霸权 。 日本动画片 、 好莱坞电影 、 以及一些电子游戏成为 新一代青年成长的陪伴 。 [5]如何提高电视机前 、 电脑 前新一代年轻人的媒介素养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 二 、 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在传播学史上, 第一位提出信息传播过程模式 的是美国学者 H. 拉斯韦尔 。 1948年, 他在题为 《 传 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 的一篇论文中, 首次提 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 并按照一定的 结构顺序将他们排列, 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为 “ 五 W 模式 ” 或 “ 拉斯韦尔程式 ” 的过程模式, 即 Who (谁 , Says What (说了什么 , 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 么 渠 道 , To Whom (向 谁 说 , Wh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 , [6]59-60本文基于此传播经典范式, 将 处于信息传播的传播者 、 受众以及传播渠道放入当 前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现状 。
1. 传播者队伍庞大, 媒介素养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在媒介发达的今天, 媒介不仅提供了构成人的 世界观 、 行为甚至认同性的材料, 还有助于塑造社 会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及其最深刻的价值观 。 然而一 方面,新闻媒体掌握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 已成为一种引导社会舆论监督的主要力量, 媒体从 业人员作为从事新闻传播的主要力量, 占有大量的 媒介资源 。 另一方面, “ 事业单位 、 企业管理 ” 又使媒 体的生产力得到充分释放, 商业化运营让经济效益 被媒体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甚至成为编辑和经 营的最高指针 。 近些年来, 虚假新闻 、 有偿新闻 、 低 俗新闻和不良广告等被称为新闻界 “ 四大公害 ” 的 现象犹如生长在社会肌体上的腐败毒瘤, 它侵害的 不仅仅是新闻从业人员和新闻媒体自身, 而是整个 社会风气 。 “ 媒介监督别人, 但谁来监督媒体 ” 、 “ 呼唤 媒体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 日益成为难以忽视的问题 。 相较于新闻从业人员媒介素养的混乱, 媒介素 养课堂教育方面反而有所突破 。 2004年秋, 上海交 通大学在中国大陆高校第一个开传媒素养教育课 。 除了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外,首批七百多名电子工 程 、 农学和其他理工科的学生参加了这门课程的学 习 。 这使得将来出去从事传媒的学子在校期间, 就 有了关于职业道德的熏陶 。 而教师作为媒介素养教 育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也愈受重视, 许多学校不仅 在寒暑假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还编写了适合 老师和媒介教育使用者的媒介教材, 进一步推动了 媒介教育运动 。
另外家长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 将在很大程度 上影响孩子的媒介素养 。 从现状来看, 家庭教育在 这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 面对以互动性见长的互 联网和极具物质诱惑力的电视屏幕, 家长本人也未 必能够抵制住诱惑, 容易成为信息的奴隶, 而且其 教育孩子的理论也往往是通过电视 、 广播 、 互联网 等渠道获得 。 即使很多家长会同意开展素质教育, 但面对升学压力, 他们往往会牺牲这些 “ 耗时费力 ” 的教育内容, 而将精力集中在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 上 。 如此一来, 作为媒介素养教育很重要一环的家 庭教育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
2. 传播渠道拓宽, 受众媒介素养亟待提高 从传播渠道上看, 媒介素养教育的渠道早已突 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互联网 、 不断更新的数字媒体 设备 、 手机等成为新加入的成员 。 但由于新技术更 新的速度超乎寻常, 而我国的网络安全 、 信息管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