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等。
3.3.3面向市场,提高质量
从学校角度,首先有必要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可以看到,一般而言,工科就业好于理科,理科就业又好于文科。在整体就业不景气情况下,名牌学校、名牌专业毕业生仍供不应求。与此同时,一些高职院校、技工学校、民办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超过国有本科就业率,原因值得深思。每所学校可以整理出近年来来校招聘(或者毕业生签约就业)的用人单位数据库,然后组织学生志愿者联系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询问今年的招聘意向,便可获知比较接近真实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结合这些信息,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包括为学生设计应聘方案,同时设法拓宽就业渠道。
3.3.4准确定位,提高能力
从大学生与研究生本人角度来看,自我定位和好的心态至关重要。高等教育的普及让普通劳动者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成为现实。反过来,越来越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成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接受的一个现实是: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普通劳动者,或者说大学生成了素质比较高的普通劳动者。不能再抱着过去“天之骄子”的态度不放,非国有单位不去,非铁饭碗不算工作,工资待遇非优厚不干。这些思想的影响,使得大学生毕业后大量涌向城市、涌向体制内,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形成过度竞争,造成了人才积压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客观上也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事实表明,凡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基本上还是可以找到自己工作岗位的,当然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与自己兴趣爱好一致且收入高待遇好的工作没有错,但现在早已不是一次分配定终生的时代了,因此也没有必要要求一步到位,我赞成“先就业,再择业”。其次,要及早准备、早动手。减少依赖、等待的心理,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出击。因为确实有少数毕业生消极等待,怨天尤人,这样的心理不能促进就业。同时,农村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给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整体上,还需要全社会提高信心,正如温总理所说,信心比黄金重要。
3.4完善政策机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一方面存在失业现象,另一方面又有着大量的岗位空缺,应加强政府职能和政策导向,将创造就业岗位、控制社会失业率作为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目标,并加快推进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创造比较宽松的创业和就业环境,提供相对平等的就业信息平台,为就业信息的透明公开提供制度的保障。建立分层次最低工资制度,体现人力成本的投入差异。
5
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总体要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构建了按大类培养、方向灵活的“基础平台+专业(方向)模块”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以学生为本,注重人才培养多样化,学校从实际出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并举,以大众化教育为主体,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二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实行通识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构筑“无柄梳型”的课程体系,即按专业大类构筑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设立多个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使学生既有宽厚的基础,又在某一领域具有较为精深系统的知识。对于有专业认证或评估要求的专业,要求按照专业认证或评估的要求开设相关课程。
三是寻求突破,积极开展“卓越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为主动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学校结合在应用学科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特色,积极开展应用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工作。
参考文献
[1]蒙永亨,孙良媛.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 (01).
[2]徐平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1,(06). [3]张沁悦.民工的劳 动力价值复归趋势及其制度保障[J].经济论坛,2010,(11). [4]吴大兵,刘亚兰.对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思考[J].经济论坛,2009,(01) . [5]邵际珍对大学生就业与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第26 卷 [6]傅剑锋等.《南方周末》文章《大学生求职困境调查:宁做都市新盲流也不去西部》2009 年4月6日
[7]娄世艳,程庆亮.城镇居民收入与教育收益率性别差异成因研究.人口与4经济[J].2010,(3).
[8]李炜,岳昌君.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2011,(1). [9]陈成文,汪希,童翎,唐尧.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与对策[J].时事报告,2009,(6). [10]邵霞琳.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开展就业指导工作[J].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11]赖德胜,田永坡.对中国“知识失业”成因的一个解释[J].经济研究,2005(11). [12]田永坡.高等教育扩展与“知识失业”:国外的研究和经验[J].高等教育研究,2006(7).
[13]赵天武,兰顺.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实证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8).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