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人本思想给当代教育的启示
陈柱伟
一、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出生于鲁国的附庸邹,主要活动于战国中期。 孟子,生活于诸侯为土地、人口互相争夺的混战时期,与他所形容的春秋——“春秋无义战”——情形相差无几。孟子看到:在战国长期混战中,受苦最深的是老百姓,战场上死亡的是他们,当时的战争常常“杀人盈城”、“杀人盈野”;因饥荒死的还是他们,一遇灾荒年成,就会“老弱转乎沟壑”。孟子深切同情受苦的百姓,因此他反对不义的战争,批判当时善战的将领,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口号。因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孟子希望能有王者出现。所谓王者,就是不用武力而是仅用道德的感化力量就能统一天下的人。其实他所说的王政并不神秘,是先从“制民之产”做起,让老百姓有吃有穿,然后施行教育。在老百姓有吃有穿的前提下,对之进行教育,目的在于为国家、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以此为国家、社会贡献力量,从而使国家、社会稳定、繁荣富强。 二、孟子心中理想的人才培养观
什么样的人才是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呢?孟子认为就是“大丈夫”。“大丈夫”是什么样的人呢?孟子说,仕途通达时,要想着让老百姓都能受惠;仕途不顺时,不要违背自己的道德理想。富贵不会使我动心,贫贱不会使我改变操守,外界的强大压力也不会让我屈服。那么,“大丈夫”有什么样的标准呢?要有“浩然之气”。什么是“浩
1
然之气”呢?孟子曰:“唯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这段话意即:这很难清楚地描述。作为一种气,它是既大又刚强,用正义培养而不危害它的话,就能充满天地之间。作为一种气,它可和义与道相并,要是没有义与道,气也就瘪下去了。气是很多合于正义的行为逐渐累积的结果,并不是一次合于正义的事就能有浩然之气。一个人要有“浩然之气”,必须要有义与道。如何培养这种“浩然之气”呢?方法就是“集义”。即“集义养气”。
孟子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由此可知,要成为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必须具备“仁、义、礼、智”四个条件。
再者,孟子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这段话意即:父子之间要相亲相爱,君臣之间要讲忠义,
夫妇之间要有内外的分别,长幼之间要有先后的顺序,朋友之间要讲信用。由此可知,要成为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还必须具备“信”的品质。
“大丈夫”为什么要做到“仁、义、礼、智、信”呢?孟子说,夏、商、周三代能够取得天下是靠仁,他们丧失天下是因为不仁。一
2
个国家的败落兴起、生存灭亡也是一样。天子不仁,不能保有天下。诸侯不仁,不能保有他的国家。卿大夫要是不仁,不能保有自己的宗庙。士庶人不仁,就不能保有自己的生命。
再者,孟子说,仁的实质是侍奉父母。义的实质是顺从兄长。智的实质是明白仁义是什么并信守它们。礼的实质是对仁义加以调节。乐的实质是喜欢仁义,快乐就产生了,快乐产生之后怎能停止呢?快乐不能停止,人就会不知不觉间就高兴得手舞足蹈。
由此,一个人做到“仁、义、礼、智、信”,自身才不会招致杀身之祸,才会快乐,家庭才会和谐快乐。人人皆做到此五者,天下才和谐安定,和睦友好,最终达到天下同乐。 三、孟子施教三法 (一)自我反思
如何实践“仁、义、礼、智、信”,自身才不会招致杀身之祸,才会快乐,家庭才会和谐快乐,社会才会和睦安定呢?孟子的方法是“求诸己”。孟子说,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你,要回过头考虑自己对别人的爱是否够。管理百姓,却没能管理好,要回过头来考虑自己的智慧是否还不够。对别人讲礼貌,别人却没有对你讲礼貌,要回过头来考虑自己对别人的尊敬是否够。做什么事有行不通的,都回过头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行得正,天下也就归顺了。
再者,孟子说,君子跟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他能保持本心。君子是用仁、礼来保持本心。仁者爱别人,有礼者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仁,别人也常常爱他。尊敬别人,别人也常常尊敬他。有人粗暴无礼
3
地对待自己,君子一定会自我反思:‘我一定有爱心不够的地方,有不尊重别人的地方,这种情况怎么能够出现呢?’他自我反省后又爱人又尊重别人,可别人粗暴的态度还是没有改变,君子又会自我反省:‘我肯定有不诚实的地方。’通过自我反省诚实了,别人粗暴的态度依然没能改变,君子就说:‘这也就是个狂妄之徒。像他这样的人,跟禽兽又有什么区别呢?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所以君子一生都有忧患,但他从没有突然的灾难。
从教育上看,教育者不仅要做好“自我反思”,以身作则,成为受教育者道德上的典范,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把“自我反思”的方法传授给受教育者,让其在学习、生活上实践、做到“自我反思”,并成其经常习惯,从而使之终身受益。 (二)发展本心
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它们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认知。如何把具有不同思想、情感、认知的一群受教育者教育好呢?这是值得教育者下功夫思考的问题。要教育好人,首先得认识人、研究人,找出规律——探求解决人身上出现的问题的普遍方法和特殊方法——从而达到“因材施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之受到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
孟子关于人性的认识,他的观点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好比水总是向下流一般。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没有不向下流的。假如水被拍打而溅起,可以使它高过额头;堵塞水道让它倒行,可以让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不过是外在的形势导致它
4
这样。人之所以可以令他干出不善的事,是因为他的本性是受到外部情势作用而变更了。
再者,孟子说,至于人天生的倾向,是能够做善举的,这便是我所说的人性本善了。假如做了不善之举,不是天性的过错。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来自仁,羞耻之心来自义,恭敬之心来自礼,是非之心来自智。仁义礼智的美德,不是由外面虚饰而成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没有领悟到而已。所以说:‘探求就可以获得,舍弃就会失去。’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他们就是没有能够发展本性中的美德的人。
孟子认为人心是向善的,但为什么还有干坏事的人呢?这是因为外在环境是他们本心陷落了。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他们没有领悟到本心。孟子所言之本心,,即人的美德。
从教育上看,教育者不仅要存养其本心,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其本心,相信其本心,从而发展其本心,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举一反三
孟子说,仁,是人根本的良心;义,是人生平的大陆。舍弃大路而不走,丧失了良心而不知道找回来,可悲啊!人丢失了鸡狗,就知道找回来,丧失了良心就不懂得要找回来。做学问的道理没有其他的,是寻找失去的良心罢了。
再者,孟子说,很小的桐树、梓树苗,人们如果想让它们活下去,
5
都知道该怎样栽培它们。至于自己的身体,却不知如何供养。难道是爱护自己的身体还不如对桐树、梓树苗爱得深吗?这是太不用心去思考了。
孟子这种“举一反三”的方法目的在于劝诫、引导人自身的道德达到完善。作为教育者,不仅自身要通过这一方法逐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以及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升,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法启迪受教育者,使其在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和道德完善诸方面得到良好的塑造与教育。 四、孟子给当代教育的启示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培养具有“浩然之气” 的“大丈夫”的教育主张,并以“仁、义、礼、智、信”作为 “浩然之气” 的“大丈夫”的衡量标准,且以此五者作为“浩然之气”的“大丈夫” 的修身方法。孟子语录自始至终都以个人道德的完善为出发点和归宿,通篇或以直言或以暗喻的方式论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如何完善道德修养这一核心问题。孟子的思想其深谋远虑的思考、睿智的言说与教育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故他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重视个人道德修养这一人格思想,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格理想及其追求,遂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故中华被世界其他民族公认为“礼仪之邦”。个人道德修养既是个人生存之根本,亦是和家之法,还是兴国之道。有之,足可养体;无之,亦可亡身。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多元的开放的当今,有人违背良心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及
6
享受,有的甚至铤而走险,不惜以身试法,最终酿成身死父兄妻女为之哀的悲剧。有始作俑者,必有效法者。如此,不正之风日益滋长蔓延。此时,有人会愤怒地指责:“教育哪里去了?!”外部环境的多变和不稳定,犹显教育之紧迫性。当此现实,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思之,思之,再思之。
孟子实践的个人道德完善之三法——自我反思、发展本心、举一反三——更值得教育者学习之,掌握之,运用之,而且还可使之拓展到知识的积累、能力提升两个层面。教无定法,但只要本着“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善诱”之法,教必有获,当今之世之教育事业之价值,犹明珠将更加璀璨夺目。
作者:陈柱伟
地址:会泽县老厂乡白龙茂小学 电话:15287428548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