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中规定:“六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能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低年级(1-2年级):(1)利用多媒体光盘、网上动态的图编故事,讲故事,训练其口头表达;(2)适当阅读一些历史故事、典故、童话、诗歌、浅显的科普儿童读物,增大识字量,用一句话把自己阅读感受写出来;(3)每一年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
中年级(3-4年级):(1)借助多媒体光盘、网上阅读材料独立阅读;(2)三年级阅读量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阅读量不少于30万字,(两年的总阅读量不小于45万字,略高于课程标准要求)(3)通过阅读使学生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
高年级(5-6年级):(1)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文中的一些语言表达方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3)学会精读、略读、浏览,形成捕捉相关信息的能力;(4)利用网络养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每学年不少于55万字(两年阅读量110万字,略高于课程标准要求)。(5)通过网络阅读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
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的良好习惯。
(二)构建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体验性阅读板块样式 我们体会到阅读应是学生感受语言的过程,而感受语言是达到领悟语言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拥有了许许多多这样的阅读经历,才会形成对语言敏感性、联想性、想象性的认识,才会积累属于自己的阅读经验。在实践操作中,具体分三个阶段:
“激发启动——参与学习”阶段:旨在阅读中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情境,造成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学习动机,让全体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
“指导学习——创新学习”阶段:是核心环节,利用多媒体、网络中的迷人的画面、动听的乐曲、形象的造型等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些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主动进行学习,造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人机互促,使学生在认知、操作、探索、创新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反馈学习——反思学习”阶段:旨在让学生品尝学习、探索和创新的欢乐,反思学习过程,看到自身力量,焕发学习信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以便激发他们对阅读内容的浓厚兴趣,从而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探究。
(三)构建阅读学习专题网站,建立校本阅读资源交流与共享平台
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制作阅读学习专题网站,针对学生特点,指导学生实行网上阅读、网上交流。对低年级,我们选择设计了极富童趣的连环画、小故事等提高低年级网络阅读兴趣和能力;对高段孩子,我们通过专题的形式进行阅读指导。在制作专题网站时,建立相对应的校本阅读资料库,在资源库中将收集到的资料发布在校本资源交流平台上向学生展示,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文章进行阅读。支持学生及其家长利用网络进行资源共享,促进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四)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一套课外阅读机制
引导学生课后利用网络收集诗歌美文,进行网上自由阅读,专题阅读等,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阅读的兴趣与爱好在网络上图文共赏,多向思维。在网络阅读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引导,指导学生运用网络进行资料收集、分析、重组,指导学生学会积累,写下自己学习后心得体会,及时向学校组建的校本阅读资源交流平台进行投稿。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将在我校2-6年级学生中抽取部分班级作为重点研究班,与其他各班之间开展行动研究。
2、文献调查法。主要指通过各种报刊杂志、或者各类文献资料及现代教育网络搜索、获取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并在平时经常注意积累和搜集各种文献资料,以便用于指导实践。
3、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地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研究内容、目标等。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
1、起步阶段(2011.10~2011.1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研究制订课题方案;收集资料信息,进行文献研究;并组织修改、完善方案。
2、实施阶段(2012.1~2013.10)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推进常态下的典型课例、进行经验交流,并进行定性分析,小结成果,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形成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成果。
3、总结阶段(2013.11~2013.12)进行课题总结,收集整理各类课题研究资料、论文、软件等,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和论文,形成终结性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一支富有课题研究经验的队伍:
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对于承担本课题研究任务的积极性很高,大家认真细致地推敲课题研究方向,具体落实实施步骤,积极准备课题实施方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