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加强新课改教学反思 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28 23:02:2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遵义市2011年中学地理教研论文

征文评选

论文题目:加强新课改教学反思,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姓 名:赵祖乾

地 址:桐梓县第二高级中学

邮 箱 : zzq654608104@qq.com

电 话:13984982938

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二教材

2011年5月17

加强新课改教学反思 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桐梓二中 赵祖乾

内容摘要:新课改中,由于校情不同,以及受各种条件限

制,课堂教学方式在不断探索之中。本文就新课改课堂教学方式实验探索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过程进行分析,以期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改 反思 优化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优秀教师 = 教学过程十反思”。作为地理学科教师成长也是如此。我们在新课改地理教学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既有所得,也有所失。特别是新课改以后,必须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落实新课改教学理念。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尝试,不断实践,不断思考,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力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一谈我在新教材教学中的一些尝试与思考。

一、给学生时间看书,老师再讲新课。

这种情况通常有两种:一是学生看15分钟左右的课本内容,老师巡回辅导,然后老师集中讲30分钟左右的课。二是根据课本内容,学生看几分钟书,老师讲相关内容,学生再看几分钟书,老师再讲相关内容。在学生看书的时候,老师将主要知识点,特别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

讲解。比如我在讲必修一第三章第1节的课程内容时,就在学生看书时,在黑板上板书如下知识结构设计(见下图):

水 圈的特点和构成 相互联系的水体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与意义 水循环的概念 水循环的领域类型和过程 陆地水体 水源的相互补给 水循环的意义

反思:高中地理必修一基本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同时把学生自主学习与老师讲解结合起来,比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效果要好,学生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了。但学生的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与提高,是这种教学方式的不足之处。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呢?经过寒假一段时间的思考,决定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予以解决。

二、给学生分组看书,有针对性思考问题

鉴于新课改的要求和提高学生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的需

要,但又考虑到班额(74人)过大,不利于讨论学习,于是粗略分组。比如靠门的两列为“A组”,中间四列为“B组”,另外两列为“C组”,或者每两列为一组,分为A、B、C、D四组等。例如:我在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时,就采用这种方法,对P70页的活动问题进行分工:A组思考1问题,B组思考2问题,C组思考3问题,时间为4分钟。4分钟后,由A组同学回答1问题,回答不完整,由A组内其他学生补充回答问题,直到答案基本完整。B、C组同学问题同样这样处理。对P72页活动问题又平均分为两个大组A、B来完成,同样给几分钟思考,由小组内学生来完成。

反思:这种课堂教学方式虽然学生思考问题有针对性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相对较长了,但是答案还仅限于学生个体的理解,仍不完整,不全面。这样分组后,只是形式上的分组,安排的问题虽然到了小组,但仍多是学生个体思考,最多同桌有一点交流。但这种课堂教学方式比学生单纯看书,然后教师再讲又有一定的进步。怎样才能达到小组成员真正的合作与探究学习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决定小组一定要细分,人数只能在6—8人之间,尽量避免小组分工的随意性。

三、小组学习针对讨论,教师组织释疑解难

1、分组背景:班上共74人,前11个小组每个小组为6人,第12个小组为8人,一共12个小组。每个小组组员分别编号为A、B、C、D、E、F(其中第12小组除A、B、C、D、E、F外,还

加强新课改教学反思 优化课堂教学方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sqqq712qe0fvqv4zj3t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