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培训试卷10(答案)
车间(科室): 姓名: 日期: 序号 一 二 三 四 五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91.零部件检验是指对拆卸送检的接触网零部件进行外观检查、补充特殊试验,确认其质量状态的过程。零部件性能下降、状态劣化,判断即将或基本达到寿命时,应进行更换。 92.当接触网零部件接近预期寿命,或日常检查发现存在质量隐患、无法确认其能否在预期寿命周期内安全运行时,应对该类批零部件进行抽样质量检验。
93.零部件检验应由获得国家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的专业检验机构进行,并出具检验报告。
94.零部件检验结果应纳入分析诊断和质量鉴定报告,作为接触网设备维修的依据。 95.分析诊断是根据接触网检测结果,判断设备运行状态、判定缺陷等级,为维修提供依据。分析诊断包括即时分析诊断、定期分析诊断。
96.检测监测设备报警或发生危及行车信息时,应立即进行即时分析诊断。 97.当检查和人工静态检测发现设备缺陷时,由发现班组分析并纳入维修处理。 98.当零部件检验发现质量缺陷,供电段技术主管部门应立即分析零部件质量缺陷对接触网运行产生的影响,并安排修理。
99.当发生跳闸、中断供电、打碰受电弓等异常情况时,供电段技术主管部门应立即组织对该区段检测资料进行分析诊断,查找原因并修理。
100.根据检测结果,对设备的运行状态用标准值、警示值和限界值三种量值来界定。
二、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36.无交叉线岔;道岔柱处接触线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任何情况下拉出值不大于(A)。 A、450mm B、400mm C、300mm
137.无交叉线岔;正线接触线距侧线线路中心,侧线接触线距正线线路中心水平投影(C) 范围为始触区。始触区不允许安装除吊弦线夹以外的任何线夹类金具。 A、400~850mm B、550~950mm C、600~1050mm
138.无交叉线岔;交叉吊弦。交叉吊弦应安装在正线接触线距侧线线路中心线,侧线接触线距正线线路中心线水平投影550mm~600mm 的范围内,两交叉吊弦间距一般为2m。交叉吊弦与其他吊弦的间距(始触区反侧)不大于(B)。 A、3~5m B、6~8m C、8~10m
139.无交叉线岔;交叉吊弦。交叉吊弦的承力索端采用滑动吊弦线夹时,绝缘垫块必须安装正确,保证滑动灵活;交叉吊弦接触线端的吊弦线夹螺栓及载流环应朝向远离另一支接触线的方向,线夹倾斜角最大不得超过(A)。 A、15° B、10° C、8°
140.对于38号及以上道岔,在正线接触线距侧线线路中心、侧线接触线距正线线路中心水平投影大于(B)处,各增设一根吊弦。接触线吊弦线夹螺栓从两接触线间向外穿。 A、1000mm B、850mm C、700mm 141. 带辅助悬挂的无交叉线岔;在开口方向第一根道岔柱处,侧线定位点距离正线(直股)线路中心大于(B);
A、1000mm B、1250mm C、1500mm
142.带辅助悬挂的无交叉线岔;第二根道岔柱处侧线抬高(A); A、80~120mm B、100mm C、150mm
143.带辅助悬挂的无交叉线岔;在线路中心间距为720mm处,正线与侧线接触线间距应小
于(B);
A、1000mm B、1200mm C、1500mm
144. 带辅助悬挂的无交叉线岔;300km/h以上线路的线岔,第二根道岔柱侧线定位点距离正线(直股)的线路中心应在(C)间。
A、500~750mm B、1050~1250mm C、1250~1350mm
145.在锚段关节、线岔和车站电力机车、动车组经常起动处的股道之间等处所,应装设电连接。电连接位置和数量符合设计要求,安装位置允许偏差±(A)。 A、±500mm B、±600mm C、±750mm
146.电连接线均要用多股软铜线做成,其额定载流量不小于被连接的接触悬挂、供电线的额定载流量,且不得有接头、压伤和断股现象,电连接线端头外露(A); A、10~20mm B、5~10mm C、10~15mm
147.工作支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处接触线高度与最近相邻吊弦点高度相等,允许偏差(B); A、0~2mm B、0~5mm C、0~10mm
148.压接式接触线电连接线夹与线槽契合的U形螺纹卡子应平行压接于线槽内,不得跳出接触线线槽。U形螺纹卡子应保证卡子插入后,另一端露头(A)。 A、1~3mm B、1~5mm C、2~5mm
149.极限温度条件下,交叉跨越线索间距不足(C)的处所应加装等位线。等位线及其连接线夹应与被连接线索材质匹配,截面积不小于10mm2。 A、500mm B、300mm C、200mm
150.滑轮、棘轮补偿装置;a值、b值。标准值:设计值。标准状态:标准值±100mm。警示值:标准值±200mm。限界值:(B)。 A、300mm B、200mm C、100mm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36.中心锚结按其作用分为防断和防窜两种形式。设置位置满足其两边接触悬挂的补偿条件基本相等。(√)
137.正线、站线、联络线一般采用防断中心锚结。中心锚结安装位置、形式、采用的线材及连接件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 138.中心锚结绳范围内承力索不得有接头和补强;(√)
139.中心锚结绳、固定线夹与承力索材质匹配,其设置位置符合设计要求。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辅助绳外露不小于80mm;(×)
140.中心锚结绳驰度应等于或略高于该处承力索驰度,承力索中心锚结绳在其垂直投影与线路钢轨交叉处,应高于接触线500mm以上;(×)
141.中心锚结绳范围内不得安装吊弦和电连接。两端距相邻的吊弦或电连接距离不得小于450mm;(×)
142.中心锚结线夹两边锚结绳的长度和张力力求相等。中心锚结绳处于受力状态,不得触及弹性吊索,不得改变相邻吊弦受力和接触线高度;(√)
143.中心锚结绳两端与承力索固定线夹的设置和间距符合设计要求。接触线侧锚结绳压接后回头外露长度不小于50mm。(×)
144.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应安装牢固。在直线上保持铅垂状态,在曲线上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
145.中心锚结线夹处接触线高度与相邻吊弦接触线高度应相等,允许偏差0~10mm。(√) 146.由正线与侧线组成的交叉线岔,正线接触线位于侧线接触线的下方;有侧线和侧线组成的线岔,距中心锚结较近的接触线位于下方。(√) 147.线岔交叉点两侧定位点拉出值满足设计要求,并应保证两接触线交叉位于规定范围内,任何情况下线岔定位拉出值不大于400mm。(×)
148.限制管长度符合设计要求,安装牢固,并使两接触线有一定的活动间隙,保证接触线自由伸缩。(√)
149.始触区。线岔两工作支中,任一工作支的垂直投影距另一股道线路中心450~850mm的区域不得安装除吊弦线夹(必需时)外的其他线夹。(×)
150.在始触区至接触线交叉点处,正线和侧线接触线应位于受电弓中心的异侧。(×)
四、多选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46. (AB)试运行由总公司审批,
A、承力索B、接触线C、复合绝缘子D、隔离开关
47. (ACD)试运行申请报告应报送供电段、资产管理单位审查,由铁路局批准。 A、弹性吊索 B、接触线C、复合绝缘子D、隔离开关
48. 检测是指利用仪器、设备或人工等方式,对接触网进行检查测量,掌握设备质量及运行状态的过程。包含(ABCD)、零部件检验四部分。检测后必须进行分析诊断,并以此作为编制维修计划的依据。
A、监测 B、静态检测C、检查D、动态检测
49. 监测是对接触网外观、零部件状态、主导电回路、绝缘状况、外部环境和弓网配合等运行状态进行监视测量的过程,分为(AD)两种方式。 A、移动视频监测 B、动车组监测C、人工监测D、定点监测 50. 接触网安全巡检装置(2C)周期:10天。主要监测内容:(ABC) A、监测接触网设备有无明显脱、断、偏移及其他异常情况,
B、监测有无鸟巢可能危及接触网供电的周边环境因素,有无侵入限界、妨碍机车车辆运行的障碍等。
C、监测有无危树可能危及接触网供电的周边环境因素,有无侵入限界、妨碍机车车辆运行的障碍等。
D、监测接触网设备绝缘状态。
五、问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28. 对下列哪些情况?应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专项或抽样质量检验。 答:(一)发现同一处所或部位重复发生磨损、裂纹、腐蚀、烧损等异常现象时。
(二)特殊环境(大风、严寒、沿海、潮湿、隧道、周边有严重污染源等)区段检查发现接触网零部件状态劣化,表面腐蚀或磨损明显,需确认其是否能够继续安全使用时。
(三)检测发现接触网参数与初始参数对比变化较大,经分析确认其与连接的零部件性能关联性较大时。
(四)区段内接触网零部件脱落、裂损、烧伤等故障多发时。 (五)需要检验判断确认零部件运行状态或预期残余寿命时。
29. 检测监测设备报警或发生危及行车信息时,应立即进行哪些即时分析诊断? 答:(一)当弓网综合检测装置(1C)、车载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装置(3C)、受电弓滑板监测装置(5C)和接触网及供电设备地面监测装置(6C)等设备出现报警、异常信息时,应立即分析原因并安排处理。
(二)当接触网安全巡检装置(2C)、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4C)及静态检测发现严重缺陷、状态异常时,检测工区应立即分析设备缺陷对接触网运行产生的影响,报供电车间安排处理。
30. 一级修(临时修)内涵是什么?
答:一级修(临时修)是为了使设备状态保持在限界值以内,对导致接触网功能障碍的缺
陷、故障立即投入、无事先计划的临时性维修。主要包括一级缺陷的临时性修理、危及接触网供电周边环境因素处理、导致接触网功能障碍的故障修复(必要时采取降弓、限速、封锁等处置措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