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8 11:19:5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内涵和要求

2、 把握当前生态环境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基本要求 3、 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任务 4、 了解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1、 生态、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意义 1、 生态、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状态。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自然状态。

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上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是高度社会化的社会,社会的整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相比、具有至高无上的有优越性。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一是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

二是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三是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思想

四是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 五是关于走文明发展道路的思想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意义

目标:A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B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C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D、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 人与自然的关系 2、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3、 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1、 人与自然的关系

(1) 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A 人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B 人依赖于自然又作用于自然 (2)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A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内涵

任何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以人的目的性指向为基础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其一,人依靠自然界而生活。其二,人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B 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中介

能动性的人类活动—实践—成了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中介。 (3)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

时代背景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近代工业社会 现代工业社会

实践形式 采集实践 农业实践 近代工业实践 现代工业实践 生活特点 维持 节俭 奢侈(享乐) 适度(绿色) 文化精神 自恋阶段 自卑阶段 自信阶段 自省阶段

人与自然 人敬畏自然 人依赖自然 人征服自然 人呵护自然 2、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也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迫切需要。首先,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其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也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迫切需要。 (2)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能性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能性是正确认识和协调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关系。 能动性:是主体(人)的能力。

受动性:是客体(自然界)制约主体的一种表现。

协调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实际上就成了主体与客体如何通过协调来更好地发挥双方巨大潜力的问题。

(3)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首先,必须树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的观念。

其次,必须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最后,必须调整社会关系,建立起合理的社会制度,在社会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的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3、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A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

成危害的发展”。

B 可持续发展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 “需要”的涵义 “限制”的涵义 “协调”的涵义

C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

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名参与自身发展决

策的基础上。

D 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

既要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

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E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生存方式,应当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2)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前提:转变思想观念 关键:发展科学技术 根本:推动社会进步

保证:实行全球合作 (3)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A、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紧迫性 B、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利条件 C、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要求,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

1、“两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能源资源高效率了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特征的社会体系。

它不仅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2、“两型”社会建设涉及的问题 3、“两型”社会建设的途径 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途径: 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二是推动节能减排。 三是发展循环经济。 四是加强完善宣传教育。 五是完善体制机制。

国家重视环境投入,社会倡导环境建设,企业重视环境生产,个人重视环境居住。要把“两型”社会的建设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成为每个公民自觉的行动。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的文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t1d41m5n238gut0xsx29kcek7hm3l0142i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