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课后作业
性比两侧强,布井时,应选在断层上盘,以揭穿断层带中央的角砾为宜。 (2)断层影响带富水:压性和压扭性断层破碎带的构造岩带,多为糜棱岩、断层泥
构成,透水性差,贫水或无水。在构造岩两侧断层影响带内,裂隙密集,透水性强,含水丰富。
(3)断层交汇带富水:不同方向或不同层次断裂的交叉或汇合部位,岩石破碎,断
层影响带发育,易形成富水。
(4)断层岩块富水:当断层组存在时,个条断层之间的岩块、裂隙发育,易形成富
水带,尤其在厚层脆性岩层中。
9.地下泉石如何形成的?有哪些类型?研究泉有何实际意义?
答:(1)形成:泉是在一定的地形、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有机组合的产物。
(2)根据补给源分类:上升泉河下降泉。根据泉的出露原因分类:侵蚀泉、接触泉、
溢出泉、断层泉。
(3)研究泉的实际意义:泉的特征的研究可以反映地下水的一系列特征。例如泉涌
水量大小反映富水程度;泉出露标高代表地下水位的标高;泉水运动的特征及动态,反映地下水位的类型;泉的分布反映含水层补给和排泄区的位置;泉水化学特征代表含水层的水质特点;泉水温度可以反映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此外泉的出露特征有助于判断地质构造等。尤其一些大泉,常是主要的甚至唯一的供水源地。有的泉群可成为旅游资源。
第八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1.地下水资源有什么特点?
答:地下水资源的特点有:
(1)系统性和整体性 ,地下水资源赋存在复杂的含水地质体(水文地质体)中,受各
种天然因素和认为因素控制;
(2)流动性,地下水是流体,与周围环境(气候、水文条件及地质条件等)有着密切
的联系,在其补给、径流、排泄过程中,不断循环流动,因此地下水资源又是动态资源,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热量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明显的变化;
(3)循环再生性(又称可恢复性),循环再生产性事通过水文循环实现的,在天然条件
第 13 页 共 31 页
安徽农业大学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课后作业
下,地下水资源随着年际和年内气候与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4)调节性,地下水资源的调节性主要表现在水量方面。
3.地下水资源的组成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1)组成:A.来自地表水的补给;B.来自降水入渗的补给;C.来自相邻含水层
越流的补给;D.来自相邻地段含水层的侧向补给;F.来自各种人工增加的补给。
(2)关系:从整个地下水资源的观点来看,这里的补给量增加了,邻区,邻层
的地下水资源就会减少,影响其开发利用。再从“三水”转化的总水资源的观点考虑,如果大量夺取河水的补给,就会减少地表水资源,影响河水的规划开发利用。
5.什么是允许开采量?其组成如何?计算方法有哪些?
答:(1)允许开采量,又称可开采量或可开采资源量,是指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构
筑物,在整个开采期内出水量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在允许范围内变化,不影响以建水源地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环境地质问题等前提下,单位时间内从含水系统或取水地段开采含水层中可以取得的水量,常用的单位为m3/d或m3/a。简言之,允许开采量就是合理的取水工程,单位时间内能从含水系统或取水地段取得出来,并且不会引起一切不良后果的最大出水量。
(2)计算方法分为四大类:以渗流理论为基础的方法,例如解析法和数值法;以
统计理论为基础的方法,例如系统理论方法、相关外推法、Q-S曲线外推法、开采抽水试验法等;以水均衡理论为基础的方法,例如水均衡法,开采模数法等;以相似比拟理论为基础的方法,例如直接比拟法、间接比拟法等。
7.如何进行灌溉用水水质评价?常用哪几种方法?
答:(1)灌溉用水的水质评价:主要涉及水温,水的矿化度及溶解的盐类成分。同时,
必须考虑由于人类污染造成的灌溉用水中的有毒有害元素对农作物和土壤的影响。灌溉用水的水温应适宜,水温过高或过低对农作物生长都不利。灌溉用水的矿化度不能太高,太高对农作物生长和土壤都不利,一般不超过1.7g/L为宜。水中所含盐类成分也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土壤结构的重要因素。 (2)常用的方法:A.灌溉系数法;B.钠吸附比值法;C.盐度和碱度评价法。
第 14 页 共 31 页
安徽农业大学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课后作业
第三篇 工 程 地 质 学
第九章 岩体结构的工程地质研究
1.岩体和土体,岩块和岩体有何区别?岩体的特点是什么?
答:(1)区别是: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其特征可以用岩块来表征。
(2)岩体的特点:则是由一种岩石或多种岩石组成,甚至可以是不同成因岩石的组
合体。
3.结构面的成因类型及其特征是什么?卸荷裂隙与风化裂隙的分布有何规律?
答:结构面按成因类型可分为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和次生结构面三类。
其特征有:A.结构面的方位:即结构面的产状;B.结构面的密集程度:包括间距和线密度。C.结构面的连续性:它是表征结构面延伸长度和展布范围的指标;D.结构面的粗糙程度:结构面的平整光滑程度不同,抗剪强度也不同;E.结构面侧壁强度:它可以反映结构面经受风化的程度,可用施密特回弹仪或点荷载仪测定节理壁的强度;F.结构面的张开度:结构面两壁的垂直距离,通常不大,一般小于1mm;G.结构面的填充物:结构面内常见的填充物有砂、黏土、角砾,岩屑及硅质、钙质、石膏质沉淀物;H.结构面内的渗流:结构面内有无渗流及流量的大小,对结构面的力学性质、有效应力的大小及施工的难易程度均有重要影响;I.节理组数:节理组数的多少,决定课岩石块体的大小及岩体的结构类型;J.块体大小:自然界中结构体的性状非常复杂,他们的基本形状有块状、柱状、板状、菱形、锲型及锥形等六种。
5.软弱夹层和泥化夹层的定义和特征是什么?泥化夹层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1)①软弱夹层是指在坚硬的岩体中夹有强度低,泥质或碳质含量高、遇水易软化,
延伸较广和厚度较薄的软弱夹层,及岩层中厚度相对较薄、力学强度较低的软弱层或带。
第 15 页 共 31 页
安徽农业大学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课后作业
②软弱夹层通常有以下特征:A.厚度薄,单层厚度一般多为数厘米至十余厘米,有的仅数毫米;B.多呈相互平行,延伸长度和宽度不一的多层状;C.结构松散;D.岩性、厚度、性状及延伸范围,常有很大的变化(相变);E.力学强度低、软弱夹层的结构、矿物成分和颗粒组成的不同,其抗剪强度有很大差别。
(2)①泥化夹层是指黏土岩类岩石一系列地质作用变成泥塑的过程。
②泥化夹层的特性:A.由原岩的固结或超固结胶结式结构,变成了泥质散状结构或泥质定向结构;B.黏粒含量较原岩增多并达一定含量;C.干容重比母岩小,天然含水量高,通常接近或超过塑限;D.常具一定的膨胀性;E.力学强度比原岩大为降低,岩性极为软弱,泥化带的摩擦系数通常只有0.2左右,压缩性较大;F.由于结构松散,因而抗冲刷能力弱,在渗透水作用下,易产生渗透变形,一般前期以化学管涌为主,后期以机械管涌为主。
③条件:泥化夹层通常都是综合成因的,一般认为泥化夹层的形成必须具备下述三个条件:A.物质基础;B.构造作用;C.地下水的作用。
7.岩体的变形特征和变形指标有哪些?
答:(1)变性特征:岩体的变性特征通常包括结构面变形和结构体变形两部分。实测的
岩体应力-应变曲线,是上述两种变形叠加的结果。坚硬岩石曲线的特点是弹性变形显著,软弱面曲线的特征表明以塑性变形为主,而岩体的曲线特征则复杂得多。岩体的应力-应变曲线可划分为直线形、上凹形、下凹形、复合形。 (2)变形指标:主要是通过现场的原位岩体变形实验确定。岩体变形的现场试验方
法很多,主要是静力法和动力法两大类,其中,静力法有承压板法、单轴压缩法、夹缝法、协调变形法及钻孔弹模计测定法等;而动力法主要分为地震法、声波法及超声波法等。广泛应用的是承压板法和动力法岩体变形实验。
9.简述岩体的破坏方式和机制?
答:岩体的破坏方式和破坏机制与受力条件及岩体的结构特征有关。岩体结构类型不同,
其破坏方式也不同。一般岩体的破坏方式主要有:脆性破裂、块体滑移、层状弯折、追踪破裂、塑性流动等几种类型。
11.影响结构面抗剪强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由于岩体是由结构面和各种形状岩石块体组成的,所以,其强度同时受两者性质的
第 16 页 共 31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