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是环境法律关系主体具体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相应义务。
3、环境人格权 十四、国家环境权
1、国家环境权的概念 (环境资源权)
环境资源管理权是指国家环境资源管理职能部门依法行使的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预测、决策、组织、指挥、监督等诸权力的总称。 2、环境资源管理权的行使
(一) 环境资源行政立法
环境资源行政立法是指有立法权的环境资源行政主体依法制定、修改和废止环境资源管理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二)环境资源行政执法
环境资源行政执法是指环境资源行政主体依法对环境资源行政管理相对人采取的直接影响其具体权利义务的行为,或对相对人是否正当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行为。
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的形式: ① 监督检查 ② 行政许可 ③ 行政处罚
④ 行政强制执行
(三)环境资源行政司法
环境资源行政司法是指享有环境资源行政司法权的环境资源行政主体依法处理和裁决环境资源行政争议和环境民事纠纷的行为。 形式:
a. 行政复议 b. 行政调解
十五、环境资源民事责任 1、概念及构成要件
环境民事责任是指环境法律关系主体因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而侵害他人的人身、财产或环境权益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构成要件:
(1)有损害事实存在。
(2)有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存在。
(3)致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推定) (4)不要求行为人有主观过错。 2、环境资源民事责任法律特征: ① 是一种侵权的民事责任 ② 是特殊的侵权行为
③ 具有强制性
④ 形式主要是财产责任,但也不仅限于财产责任 3、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无过失责任原则 十六、无过失责任原则
1、无过失责任的概念
是指因污染和破坏而给他人造成财产和人身损害的行为人,即使主观上没有过错,也要对其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2、环境资源法上的无过失责任的法律特征: ① 不考虑双方当事人的过错; ② 不能推定加害人有过错;
③ 因果关系是决定责任的基本要件;
④ 有我国民法和环境资源法的特别规定;
⑤ 无过失责任通常是与保险制度、责任分担制度相联系,并且通过这些制度加以实现的。 3、无过失责任的免责条件
① 不可抗力② 受害人自身责任③ 第三人过错 十七、环境民事责任形式的具体表现
(一)损害赔偿 二)排除危害 三)部分排除危害和代替排除危害 十八、环境资源行政责任
1、概念 环境资源法上的行政责任是指环境资源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在违反环境资源行政法律规范时应依法承担的法律后果。该责任与环境资源行政违法行为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环境资源行政责任是环境资源行政违法行为所引起的法律后果。
2、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
① 行为的违法性② 行为人的过错③ 行为的危害后果(非必要条件)④ 违法行为和危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3、责任形式:
行政制裁;行政处罚;行政处分。 十九、环境资源刑事责任
1、环境资源法上的刑事责任的概念
环境资源法上的刑事责任是指故意或过失实施了严重危害环境的行为,并造成了人身伤亡或公私财产的严重损失,已经构成了犯罪所要受到的刑事制裁。 2、环境犯罪的类型 (1)污染环境犯罪
①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修正案八改为污染环境罪) ② 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 ③ 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 ④ 走私废物罪(修正案四)
(2)破坏环境犯罪:
① 非法捕捞水产品罪 ② 非法狩猎罪 ③ 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 ④ 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罪 ⑤ 非法占用农用地罪(修正案二) ⑥ 非法采矿罪 ⑦ 破坏性采矿罪 ⑧ 盗伐林木罪/滥伐林木罪 ⑨ 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林木罪(修正案四) ⑩ 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制品罪(修正案四)
(2)职务犯罪
环境监管失职罪 :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导致发生重大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人身伤亡的。 二十、环境资源民事诉讼
1、概念和特征 环境资源民事诉讼是指环境资源法主体,在其环境民事权利受到或可能受到损害时,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依民事诉讼程序,向人民法院对侵权行为人提的诉讼。 2、特征:
(一)诉讼主体的扩展
公民起诉资格的扩大;起诉资格要件的扩大;集团诉讼的运用 (二)因果关系的推定
(三)举证责任倒置(四)诉讼时效的修正
3、环境资源民事诉讼的分类 (一)停止侵害之诉 (二)排除妨碍之诉 (三)消除危险之诉
(四)恢复环境原状之诉
(五)损害赔偿之诉(财产损害、非财产损害) 二十一、环境资源行政诉讼 环境资源行政诉讼的分类 (一)要求履行职责之诉 (二)要求行政赔偿之诉
(三)司法审查之诉——一般性的管理行为、处罚决定 二十二、环境资源刑事诉讼 二十三、环境资源综合法律制度 a. 环境标准制度 b.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c. 三同时制度
(一)环境标准制度
(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亦称环境质量预断评价,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开发活动之前,对实施该活动可能给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并对此作出分析、处理意见和对策。 1、范围、形式和内容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综合规划 专项规划
(三)三同时制度 “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包括小型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以及自然开发项目和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工程建设,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及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法律规定。
第二十六条 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防治污染的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必须征得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二十四、自然保护法律制度 l 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l 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一)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1、自然资源所有权取得 国家所有权 集体所有权
个体所有权
2、自然资源使用权的取得
① 授予或确认取得② 开发利用取得③ 转让取得
3、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a. 资源税b. 资源费
4、自然资源补救制度
(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1、污染控制制度① 污染物排放税费制度② 限期治理制度③ 污染事故强制应急制度 2、污染物排放税费制度 l 排污收费制度 l 征收对象和范围
l 排污费的管理和使用
3、限期治理制度 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对现已存在的危害环境的污染源和污染严重的区域环境,依法限定其在一定期限内治理并达到规定要求的一系列措施。 第二十九条 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
中央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市、县或者市、县以下人民政府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市、县人民政府决定。被限期治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如期完成治理任务。 4、污染事故强制应急制度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006)
按照突发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重大环境事件(Ⅱ级)、较大环境事件(Ⅲ级)和一般环境事件(Ⅳ级)四级。 三类
环境资源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内容:1)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其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类的福利,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2)要实现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同时应当为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而限制某些行为,不至于因为当代人类的发展而危害满足后代人类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基础。3)就当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
2、环境资源法:是调整有关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书上:是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资源以及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环境问题:即环境资源问题,是指因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资源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现象。
4、人类环境:指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
5、公民环境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它是指公民有在安全和适宜的环境中生存的权利,同时又负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义务。
6、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又称环境质量预断评价,是指在从事工程建设、开发行为或国家制定规划、政策和法律时,应当于计划阶段或正式实施前,就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7、环境标准:是指国家根据人体健康、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结构、状况的要求,在综合考虑本国自然环境资源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对环境要素间的配比、布局和各环境要素的组成以及进行环境保护工作的某些技术要求加以限定的规范。 8、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包括小型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其他工程建设项目,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9、环境许可制度:又称环境许可证制度,是指从事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和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活动之前,必须向有关环境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能从事该项活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
10、排污权交易制度:也称排污指标有偿转让,是指在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及排量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和污染治理节约排污指标,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监督管理下以排污指标为标准的进行交易。
11、排污许可证制度:是指凡是需要向环境排放各种污染物的单位或个人,都必须事先向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