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GB2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14)GBJ16-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年修改本) (15)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16)GB50053-94《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17)GB50052-95《工业与民用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18)GB50054-95《低压配电装置及线路设计规范》
(19)GB50062-92《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 (20)GB50057-94《建筑防雷设计规范》
1.4编制原则
基础数据可靠 厂址选择合理 工艺先进实用 总体布置考虑周全 避免二次污染 运行管理方便 近期远期结合 满足安全要求
1.5服务范围及建设规模
鄂州面积1505平方千米,人口107万。辖鄂城、梁子湖、华容3个市辖区。渗滤液处理
站处理规模为700t/d。
1.6主要设计资料
1.6.1气候
鄂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中纬度地区,季风气候明显,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严冬暑期时间短,主要灾害天气有暴雨、干旱、大风、冰雹和冰冻等。 【春季】(3至5月中旬)气候特征:升温快、雨日多、天气变化剧烈。 【夏季】(5至7月上旬)气候特征: 初夏:暴雨多、湿度大、雨量集中。
盛夏(7月中旬至8月)后:晴热少雨、高温高湿,日照强,蒸发大。 【秋季】(9至11月)气候特征:秋高气爽,晴多少雨。秋季是夏季向冬季过度的季节,北方冷空气迅速南夏,本地常受单一的冷 气团控制,气温比较稳定,有利于秋收秋播。 入秋后,气温下降比较快。
【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气候特征: 寒冷少雨,气候干燥,以偏北风为主。寒潮过后天气回暖时,早晚有霜冻现象。
【气温】 本市年均气温17.0℃,为鄂东地区最高值。
【地温】 本市地温的变化同气温一致,也系冬低夏高,最低月在元月,最高月在八月。月际变化与气温一 样。随着深度的增加年平均地温基本无变化。
【降水】 本市年平均降水量为1282.8毫米,年际变化大。 本市降水量的地域分布特点是:西北部略多于东南部,中部和西南部介于量者之间。
【风】 本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节气候十分明显,秋、冬两季主导风向是偏北风,春、夏两季主导 风向是偏东风。
【日照】 本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3.7小时,平均每天5.5小时。 本市年平均日照率为45%,为鄂东地区高值区。
1.6.2该市填埋场渗滤液水质及水量 该工程设计进水水质如表1.1所示。
表1.1渗滤液进水水质 单位:(mg/L) 项目 含量 COD 8000 BOD5 4000 NH3-N 1000 SS 1000 该设计的渗滤液处理量为700t/d,设渗滤液的密度约为1000kg/m3,即渗滤液处理量为700m3/d,此为平均流量,设工作时间为24小时制,因为降雨量的变化等使得渗滤液可能存在流量不均匀的情况,故取废水排放不均匀系数K=1.5,则设计进水量(最大流量)应为700m3/d×1.5=1050m3/d,即该城镇的渗滤液设计处理规模为1050 m3/d。
1.6.3执行排放标准
根据2008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的水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如下表1.2。
表1.2 现有和新建生活垃圾填埋场水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
控制污染物 排放浓度限值
pH 6~9
COD(mg/L) 100
BOD5 (mg/L)
30
NH3-N(mg/L) 25
SS(mg/L) 30
2渗滤液处理工艺方案选择论证
2.1污水处理厂工艺选则原则
垃圾填埋场内的渗滤液主要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外来水分,包括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二是垃圾受到挤压后部分初始含水的释放;三是垃圾降解过程中大量的有机物在厌氧及兼氧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水、二氧化碳、甲烷等所释放的内源水。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渗滤液具有有机物浓度高、成份复杂、金属含量低、含有大量病毒和致病菌等特点,从中可检测出几十种有机污染物,包括单环芳烃类、多环芳烃类、杂环类、烷烃、烯烃类、醇及酚类、酮类、羧酸及酯类及胺等。污染物浓度高,浓度变化范围大,由此引起了水质的较大变化。且渗滤液的浓度由于水量变化而不呈周期性变化,不同的月份其浓度还可相差几十倍,旱季和雨季其水量可相差数百倍。也就是说,垃圾渗滤液还具有水质、水量大幅度急变的特性。 1、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特点
对于一个填埋场来说,垃圾渗滤液的性质会随着填埋场的使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垃圾填埋渗滤液的产量与降雨量、蒸发量、垃圾性质、地表径流、地下渗入、地下层结构和下层排水设施等条件有关。大体来说,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水质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营养元素比例失调
在近些年来,城市垃圾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机物的含量锐减,渣砾组分的变化大,有机物的含量增加,渗滤液中的COD、BOD 和NH 的浓度也相应的越来越高。渗 滤液中的NH3一N浓度高,但是垃圾渗滤液中的磷元素含量通常比较低,尤其是受渗滤液Ca 浓度和总碱度水平的影响,溶解性的磷酸盐浓度更低,渗滤液中高浓度的NH 会降低脱氢酶的活性,抑制微生物的活性,而磷元素的不足也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同时渗滤液中高浓度的NH。 也使得生物脱氢反硝化过程中的碳源显得严重不足,渗滤液中营养元素比例失调给渗滤液的处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金属含量低
渗滤液中含有多种重金属离子,同时渗滤液带出的重金属累计量约占垃圾带入总量的0.5%~6.5%,垃圾中 的微量重金属有很少一部分进入了渗滤液,其浓度与所填埋垃圾的类型、组分和时间密切相关,垃圾本身对重金属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 (3)生物的可降解性随填埋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垃圾渗滤液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三种:低分子量的脂肪酸类、腐殖质高分子的碳水化合物和中等分子量的灰黄霉酸类物质。在填埋的初期,渗滤液中大约90%的可溶性有机碳是短链的可挥发性脂肪酸,其次是带有较多羟基和芳香族羟基的灰黄霉酸,随着填埋时间的延长,挥发性脂肪酸逐渐减少,而灰黄霉酸类物质的比重则增加,这种有机物组分的变化,意味着BOD5/COD的下降,即渗滤液的可生化的降低。有资料表明,渗滤液中的BOD5一般在垃圾填埋后的6个月至2.5年之间逐步增加并达到高峰,此阶段BOD5多以溶解性有机物为主 。
2.2渗滤液主要处理方法
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是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色度深,随着填埋时间和降雨量等的变化其中的化学组成会发生很大变化,而且其含有致病菌群、重金属等组分一旦渗出就会污染地下水,因此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是填埋场设计、运行、封场、环境监测和后期管理时应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针对国家标准要求,选择工艺技术可靠、
经济合理的方案显得尤为重要,其重要性甚至要超过某一单项技术的选择。常用的垃圾渗滤液处理方式有以下四种:
(1) 将渗滤液输送至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合并处理; (2) 经预处理后输送至城市污水处理厂合并处理; (3) 渗滤液回灌至填埋场的循环喷洒处理; (4) 在填埋场建设污水处理厂进行单独处理[3]。
其中,将垃圾渗滤液与适当规模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合并处理是最为简单的处理方式。处理填埋场渗滤液的工艺包括生物法和物理化学法。 2.2.1生物法
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好氧和厌氧结合处理及土地处理[2]。
1.好氧生物处理
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利用微生物在好氧条件下旺盛代谢的作用,以废水中的有机物作为原料进行新城代谢合成生命物质,同时将污染物讲解。好氧生物处理技术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稳定塘法等。
(1)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由Arden和Locdett等于1914年开发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主要利用悬浮生长的微生物絮体来降解废水中有机物;利用含微生物的絮状污泥去除废水中的溶解性及颗粒态有机物;利用静置沉淀去除工艺流程中的MLSS,产生含悬浮固体物低的出水;部分浓缩污泥由沉淀池重新回流至生物反应池;利用剩余污泥控制污泥停留时间,使其达到所需值。活性污泥法对渗滤液中易降解有机物具有较高的去除率,但是活性污泥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出水效果受温度影响较大,同时对中老期渗滤液的去除效果不理想。 (2)生物膜
生物膜法又称固定膜法,是与活性污泥法并列的一类废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是土壤自净过程的人工化和强化;与活性污泥法一样,生物膜法主要去除废水中溶解性的和胶体状的有机污染物,同时对废水中的氨氮还具有一定的硝化能力。在生物膜法中,生物膜主要是由细菌(好氧菌、厌氧菌和兼性菌)菌胶团和大量真菌菌丝组成,由于生物膜是生长在载体上,微生物停留时间长,诸如硝化茵等生长世代期较长的微生物也能生长。同时生物膜上还可以生长一些微型动物、藻类以及昆虫等,使得生物膜上生长繁育的生物类型极为丰富,种类繁多,食物链长而复杂。因此生物膜法具有抗水量、水质等负荷冲击,同时也有利于水中需较长停留时间的氨氮等的去除。 (3)SBR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