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 笔 记
课题 估计 课型 新授 课时 1时 教材简析 本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进一步清晰长度单位概念,发展空间观念,清晰长度单位概念以厘米为重点。为解决以上主要问题,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策略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核心,以比赛为动力,通过看一看、估一估、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调一调等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积累感性经验.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1)经历用眼看、用脑想、用心估,动手量等实践活动过程,逐渐清晰常用长度单位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重点会较准确地估计以厘米作单位的物体的长度或周长。(2)在估计和测量周围熟悉物体的长度时,初步培养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估计的习惯。(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估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估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 具 小黑板 板 书 设 计 估计 课 后 小 结 在引导学生估计时,个别学生估计太离谱,与实际长度相差很多, 主要原因是他没有建立长度观念,教师要加以辅导。 教 师 活 动 一、引入 1、示:1米长的红丝带 2、猜:有多长?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3、量:到底估得准不准呢?我们来量一量。4、比划: (1)1米是这么长,你能用手来比划一下吗? (2)(将丝带对折)这样是多长?你能用手来比划吗? (3)分别用手比划1分米、1厘米的长度。二、展开 (一)画一画 1、比划:一个1厘米是这么长,3个1厘米有多长?(教师演示1厘米1厘米地比划) 5个1厘米?8个1厘米呢? 2、画:如果不用尺子,你能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吗?试试看! 3、量:画得准不准呢?同学们再用尺子量(二)估一估 1、小组合作估计包装丝带长 (1)示:学具盒(用丝带系着,丝带还打了一个结,每4人小组一个) (2)小组合作估计打结的丝带的长度。 巩固:完成教材的 46页的1——4题 练习十一的1——4题 小结: 学生活动 认真观察 动手操作 实际操作 要规范的画 教给学生画 修订意见 教师交流 猜测 指生到黑板上画 画后测量 猜测,测量 估计后测量 组内剪彩带,看谁的最合适 自由交流 第四单元 教 学 计 划
教学内容 一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二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即“解决问题”。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 教材分析 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加强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有机地体现与表内除法的联系。“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2.使学生能够比较 教学目的 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要求 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教学。 难点 学生基本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情况 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教材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课时安排 备注 5课时 备课 笔 记
新授 课时 1时 课题 除法的意义 课型 课题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教材简析 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加强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重视联系。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学生正确的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并能正确的的列式来计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与难点 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计算所表示的意思。 挂图 小黑板 教 具 板 书 设 计 除法的意义 15 ÷5=3 内容看起来简单,但在学生练习中却出现了很多错误,反思一下, 是因为自己解决得不够细,以至于出现错误。 课 后 小 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