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点上小数点。积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要把0去掉。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乘小数 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添0补位。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要把0去掉。 一般来说,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首先明确要保留的小数位若近似数的末尾是0,这个0积的近似数 数,再看要保留的小数位数下必须保留。 一位的数字,若大于或等于5则向前一位进1,若小于5则舍去。 小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连乘、乘加、乘减 小数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 没有括号的,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乘法同样适用,应用乘法运算数 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结果。 改变运算顺序,不能改变运算 应用乘法运算定律可以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
1.小数乘整数、小数的意义。
说出下列算式的意义:
0.84×5 9.7×3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 2.复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口算下面各题。
0.21×10= 4.57×100= 0.09×1 000= 3.45×10= 13.2×100= 0.4×1 000= 0.9×1.1= 0.02×500= 0.05×200= (2)根据26×57=1 482确定下面各式的积。
0.26×57= 0.26×0.57= 0.26×5.7=
26×0.57= 26×5.7= 2.6×5.7=
先复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再让学生口答。 3.复习小数的加、减法和乘法计算。(注意竖式的写法。)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2.65+1.7 10-3.48 6.17 ×4.9 4.02×35
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必须要对齐;计算小数乘法时,只需要数字从个位开始对齐。
4.积的近似数。
计算下面各题(保留两位小数)。
0.418×3.5 7.068×3.2 2.12×5.03 独立计算后,小组集体订正。 5.小数的简便计算。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3.6×14+4.5 33-2.3×5 4.38+9.76+5.62 50-14.15-25.85
1.25×24.6×0.8 (4+0.2)×2.5 4.7×99+4.7 7.3×16.4+7.3×83.6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学生汇报时说说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有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积的近似数、小数乘法混合运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等几个知识点。在这节课中,教师先回顾了本单元的几个例题,弄清每一个例题所要求我们掌握的内容,然后小组合作一起完成归纳。最后教师以提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分小组总结本单元的知识点,这种方法让学生不仅整理了本单元的知识,同时学到了本单元中最应该注意的地方,在课上交流时查漏补缺,从而使绝大部分学生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网络。
第二单元 位置
学生在本单元要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如何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传播丰富的数学文化。在“位置”单元的教学中,主要渗透 “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对应”的数学思想。如何用数描述形,如何用形反映数是“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情境链引出问题串,在引导学生从数的角度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的同时,感受数的顺序以及数对与物体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渗透“数形结合”和“对应”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体验、探索、交流等活动中建立数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材第19页的内容。
1.知道能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2.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正整数)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4.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数学交流的简洁性。
重点:会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把握在生活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数学方法,理解起始列、行的含义。
课件。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用方位确定位置,我们在生活中还常常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师:这有一排同学,举手的是张亮同学(出示教材第19页情景图中张亮那一列同学的座位)。你能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
师:有的同学从前往后数,还有的同学从后往前数,但都是只用一个数就表示出了张亮同学的位置,为什么只用一个数就能表示出张亮同学的位置呢?
师:如果不是只有一排同学,而是教室里的座位,你还能只用一个数就表示出某个同学的位置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例1。)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1.平面上确定位置的必要条件。
师:你现在怎样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呢?(预设学生回答: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个;第几行第几个;第几条第几个……)
师:同学们的描述各不相同,虽然说法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你们发现哪一点相同?(两个数确定位置。)
2.认识行、列。
师:同学们刚才在描述张亮的位置时,所说的排、行等,都是指的横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行”;所说的组、条等,都是指的竖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列”。(教师适时板书或课件显示“行”、“列”。)
师:同学们,你现在能用行数和列数来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
预设学生回答:第3行第2列;第3行第5列;第5列第3行;第2列第3行。(教师适时追问:你是怎样数的?)
设疑:刚才,同学们都说张亮的位置在第3行,但有的同学是从前往后数的,还有的同学是从后往前数的;在说张亮的位置是第几列时,有的同学说是第2列,有的同学说是第5列,张亮的位置到底是第几列呢?
师:看来还需要统一行、列的顺序和方向。
归纳:在确定第几列的时候,我们规定从左往右数;在确定第几行的时候,我们规定从前往后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