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15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5 9:59:4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检查数量:第1款、第2款、第5款按每个检验批的导管连接点或导管总数抽查10%,且各不得少于1处;第3款全数检查;第4款按每个检验批的导管固定点总数抽查10%,且各不得少于1处并应能覆盖不同的导管和不同的固定部位。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并用尺量检查,查阅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12.2.9 导管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导管穿越外墙时应设置防水套管,且应做好防水处理;

2 钢导管或刚性塑料导管跨越建筑物变形缝处应设置补偿装置;

3 除埋设于混凝土内的钢导管内壁应防腐处理,外壁可不防腐处理外,其余场所敷设的钢导管内、外壁均应做防腐处理;

4 导管与热水管、蒸气管平行敷设时,宜敷设在热水管、蒸气管的下面,当有困难时,可敷设在其上面;相互间的最小距离宜符合本规范附录G的规定。

检查数量:第1款、第2款全数检查,第3款、第4款按每个检验批的导管总数抽查10%,且各不得少于1根(处),并应覆盖不同的敷设场所及不同规格的导管。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并查阅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13 电缆敷设

13.1 主控项目

13.1.1 金属电缆支架必须与保护导体可靠连接。

检查数量:明敷的全数检查,暗敷的按每个检验批抽查20%,且不得少于2处。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并查阅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13.1.2 电缆敷设不得存在绞拧、铠装压扁、护层断裂和表面严重划伤等缺陷。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

13.1.3 当电缆敷设存在可能受到机械外力损伤、振动、浸水及腐蚀性或污染物质等损害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

13.1.4 除设计要求外,并联使用的电力电缆的型号、规格、长度应相同。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核对设计图观察检查。

13.1.5 交流单芯电缆或分相后的每相电缆不得单根独穿于钢导管内,固定用的夹具和支架不应形成闭合磁路。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核对设计图观察检查。

13.1.6 当电缆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时,电缆金属护层和接地线应对地绝缘。对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后制作的电缆头,其电缆接地线应回穿互感器后接地;对尚未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的电缆接地线应在零序电流

第 31 页 共 98 页

互感器前直接接地。

检查数量:按电缆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的总数抽查5%,且不得少于1处。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

13.1.7 电缆的敷设和排列布置应符合设计要求,矿物绝缘电缆敷设在温度变化大的场所、振动场所或穿越建筑物变形缝时应采取“S”或“Ω”弯。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

13.2 一般项目

13.2.1 电缆支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除设计要求外,承力建筑钢结构构件上不得熔焊支架,且不得热加工开孔。

2 当设计无要求时,电缆支架层间最小距离不应小于表13.2.1-1的规定,层间净距不应小于2倍电缆外径加10mm,35kV电缆不应小于2倍电缆外径加50mm。

表13.2.1-1 电缆支架层间最小距离(mm)

注:h为槽盒高度。

3 最上层电缆支架距构筑物顶板或梁底的最小净距应满足电缆引接至上方配电柜、台、箱、盘时电缆弯曲半径的要求,且不宜小于表13.2.1-1所列数再加80mm~150mm;距其他设备的最小净距不应小于300mm,当无法满足要求时应设置防护板。

4 当设计无要求时,最下层电缆支架距沟底、地面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表13.2.1-2的规定。

第 32 页 共 98 页

表13.2.1-2 最下层电缆支架距沟底、地面的最小净距(mm)

5 当支架与预埋件焊接固定时,焊缝应饱满;当采用膨胀螺栓固定时,螺栓应适配、连接紧固、防松零件齐全,支架安装应牢固、无明显扭曲。

6 金属支架应进行防腐,位于室外及潮湿场所的应按设计要求做处理。

检查数量:第1款全数检查,第2款~第6款按每个检验批的支架总数抽查10%,且各不得少于1处。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并用尺量检查。

13.2.2 电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缆的敷设排列应顺直、整齐,并宜少交叉;

2 电缆转弯处的最小弯曲半径应符合表11.1.2的规定;

3 在电缆沟或电气竖井内垂直敷设或大于45°倾斜敷设的电缆应在每个支架上固定;

4 在梯架、托盘或槽盒内大于45°倾斜敷设的电缆应每隔2m固定,水平敷设的电缆,首尾两端、转弯两侧及每隔5m~10m处应设固定点;

5 当设计无要求时,电缆支持点间距不应大于表13.2.2的规定;

第 33 页 共 98 页

表13.2.2 电缆支持点间距(mm)

6 当设计无要求时,电缆与管道的最小净距应符合本规范附录F的规定;

7 无挤塑外护层电缆金属护套与金属支(吊)架直接接触的部位应采取防电化腐蚀的措施;

8 电缆出入电缆沟,电气竖井,建筑物,配电(控制)柜、台、箱处以及管子管口处等部位应采取防火或密封措施;

9 电缆出入电缆梯架、托盘、槽盒及配电(控制)柜、台、箱、盘处应做固定;

10 当电缆通过墙、楼板或室外敷设穿导管保护时,导管的内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

检查数量:按每检验批电缆线路抽查20%,且不得少于1条电缆线路并应能覆盖上述不同的检查内容。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并用尺量检查,查阅电缆敷设记录。

13.2.3 直埋电缆的上、下应有细沙或软土,回填土应无石块、砖头等尖锐硬物。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施工中观察检查并查阅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13.2.4 电缆的首端、末端和分支处应设标志牌,直埋电缆应设标示桩。 检查数量:按每检验批的电缆线路抽查20%,且不得少于1条电缆线路。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

14 导管内穿线和槽盒内敷线

14.1 主控项目

14.1.1 同一交流回路的绝缘导线不应敷设于不同的金属槽盒内或穿于不同金属导管内。

检查数量:按每个检验批的配线总回路数抽查20%,且不得少于1个回路。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

14.1.2 除设计要求以外,不同回路、不同电压等级和交流与直流线路的绝缘导线不应穿于同一导管内。

第 34 页 共 98 页

检查数量:按每个检验批的配线总回路数抽查20%,且不得少于1个回路。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

14.1.3 绝缘导线接头应设置在专用接线盒(箱)或器具内,不得设置在导管和槽盒内,盒(箱)的设置位置应便于检修。

检查数量:按每个检验批的配线回路总数抽查10%,且不得少于1个回路。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并用尺量检查。

14.2 一般项目

14.2.1 除塑料护套线外,绝缘导线应采取导管或槽盒保护,不可外露明敷。 检查数量:按每个检验批的绝缘导线配线回路数抽查10%,且不得少于1个回路。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

14.2.2 绝缘导线穿管前,应清除管内杂物和积水,绝缘导线穿入导管的管口在穿线前应装设护线口。 检查数量:按每个检验批的绝缘导线穿管数抽查10%,且不得少于1根导管。

检查方法:施工中观察检查。

14.2.3 与槽盒连接的接线盒(箱)应选用明装盒(箱);配线工程完成后,盒(箱)盖板应齐全、完好。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

14.2.4 当采用多相供电时,同一建(构)筑物的绝缘导线绝缘层颜色应一致。

检查数量:按每个检验批的绝缘导线配线总回路数抽查10%,且不得少于1个回路。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

14.2.5 槽盒内敷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同一槽盒内不宜同时敷设绝缘导线和电缆。

2 同一路径无防干扰要求的线路,可敷设于同一槽盒内;槽盒内的绝缘导线总截面积(包括外护套)不应超过槽盒内截面积的40%,且载流导体不宜超过30根。

3 当控制和信号等非电力线路敷设于同一槽盒内时,绝缘导线的总截面积不应超过槽盒内截面积的50%。 4 分支接头处绝缘导线的总截面面积(包括外护层)不应大于该点盒(箱)内截面面积的75%。

5 绝缘导线在槽盒内应留有一定余量,并应按回路分段绑扎,绑扎点间距不应大于1.5m;当垂直或大于45°倾斜敷设时,应将绝缘导线分段固定在槽盒内的专用部件上,每段至少应有一个固定点;当直线段长度大于3.2m时,其固定点间距不应大于1.6m;槽盒内导线排列应整齐、有序。 6 敷线完成后,槽盒盖板应复位,盖板应齐全、平整、牢固。

检查数量:按每个检验批的槽盒总长度抽查10%,且不得少于1m。 检查方法:观察检查并用尺量检查。

15 塑料护套线直敷布线

15.1 主控项目

第 35 页 共 98 页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1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tfpg4h6mt797950lpza3sk4u09qt500fky_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