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思想对中国审美理论的影响
所谓“禅宗”是形成于南北朝时期的一个佛教宗派。禅宗创始人是著名的“达摩祖师”。禅宗向来不注重经典,而是主张“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认为修行要“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是佛教中国本土化的唯一宗派。五祖弘忍后分南宗、北宗两派。北宗主拂尘看净之渐修,南宗主张顿悟而即身成佛。
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因而从各方面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有积极意义的,也不乏消极影响。时至今日,即便禅宗作为佛学宗派已渐渐衰落,但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的地位不可磨灭。
作为中国文化的佛教,禅宗不仅仅是促使三教合流成就了中国美学的第二大突破,张节末在《道禅对儒家美学的冲击》一文中指出了禅宗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总地位:“我以为,境界-意境作为美学史的概念,应该在禅宗起来以后,在唐代才告成立。我们从唐代以后美学和艺术的发展中看到,禅宗的喻象方式向中国的山水画、写意画导入了精神的深度,使之心灵化和境界化;向中国诗歌的缘情传统导入了更为虚灵空幻的意,最终形成了诗的意境。意境的出现,是第二次美学突破的标志。”
禅宗属于宗教,然而对于士大夫来说,禅宗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心灵哲学,其“如梦如幻的”的人生观,足以解脱士大夫灵与肉的苦恼困境,而参宗人定的内心体验,可以进入艺术创造所需的心醉神迷
的境界。中国的意境美学深受禅的影响,逸格的山水画和禅画表达了禅的意境。何谓禅境,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的状态,便是禅宗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古人云“禅即是画,画即是禅”,禅与画相同,是应为两者处于同一本源心,禅家称之为“自牲”,画家称之为“意” 或“志”,禅与画都是性情的流露,作品是禅意的物化。张育英在《禅与艺术》指出,意境与禅的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已经对文人画的影响就是对文人画的影响,慧能大师的方外好友,号称“诗佛”的王维最早接受禅宗理论,他的《辋川集》被人称为是“字字入禅”之作,从中可以看到禅宗理论对其美学趣味的渗透,晚年的王维以禅宗的态度对待一切,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歌,使其作品沐浴在佛光之下:空山、翠竹、日色、苍松、青苔、莲花、鸣鸟、流水、钟声......,大都是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圆满自在,和谐空灵。以其《辛夷坞》一诗为例:“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起落。”作为诗中主角的兰花,独自生长在寂静之地,它的开放无人欣赏,他的凋零无人叹息,诗以言情,其情何在;诗以言志,其志何在?然而,它自身就是一个圆满自在的世界,忠实、客观、简洁,天衣无缝而又具有哲理深意,幽静之极而又生趣盎然,审美趣味大异于前,具有独特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