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刚性和柔性接触网技术标准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5:51:1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被连接线索材质相同,截面积不少于10mm2。

2.8.6.6 对于压接式的电连接线夹,电连接线不应有压伤和断股现象;对于并结式电连接线夹,电连接线应伸出线夹外10~20mm。

2.8.6.7 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在直线处应处于铅垂状态,曲线处应与接触线倾斜度相一致。 2.8.6.8 电连接线夹处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定位点和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定位点和吊弦点0~10mm。

2.8.7 定位装置

2.8.7.1定位装置应保证接触线之字值、拉出值,并确保接触线工作面平行于轨面;双接触线悬挂时,定位点处两条接触线相距40mm,定位点处接触线弹性符合规定;当电力机车受电弓通过和温度变化时,接触线能上下、左右自由移动。

2.8.7.2定位器(管)的型号和安装符合设计规定,支持器的方向要安装正确,支持器处定位管的伸出长度应为70~120mm。

2.8.7.3简单悬挂的定位器在无偏移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简单链形悬挂定位管在无偏移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双接触线两定位线夹在接触线上安装于定位管正下方两边各100mm处;温度变化时沿接触线纵向偏移应于接触线在定位点的伸缩量相适应,极限温度时其偏移值不得大于定位器(管)长度的1/3。

2.8.7.4定位环的安装要正确,距定位管根部的长度一般为200mm,困难时不得小于40mm,定位装置各部件之间应连接可靠,定位钩与定位环的铰接状态良好。

2.8.7.5反定位管、定位肩架的定位管的状态符合设计规定,反定位器主管上套管单耳距定位环应保持100~150mm的距离;各管口封堵良好,定位拉线受力适当且不应有严重锈蚀。

2.8.7.6 转换支柱、线岔及双接触线定位处两定位器能分别自由转动,不得卡滞;非工作支和工作支定位器、管之间的间隙不小于50mm。

2.8.8 支撑装置

2.8.8.1简单悬挂的平腕臂要水平安装,其端部允许抬高不超过100mm,在无偏移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中心,允许偏差不大于计算偏移值的10%;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的腕臂在无偏移的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允许偏差不大于计算偏差值的10%。

2.8.8.2腕臂绝缘子安装时滴水孔朝下,腕臂的各部件均应组装正确,铰接处要转动灵活,腕臂无永久弯曲、变形,顶部非受力部分余留200mm~300mm,顶端封帽要密封良好。

2.8.8.3 腕臂的安装位置应满足承力索悬挂点(或支撑点)距轨面的距离(即导线高度加结构高度),允许误差±200mm,悬挂点距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符合规定。

2.8.8.4 腕臂底座、定位肩架应与支柱密贴、平整,底座角钢(槽钢)应水平安装,两端高差不得大于10mm。

2.8.8.5 腕臂不得严重锈蚀,锌层脱落处要补漆。

2.8.8.6 腕臂的型号和安装要符合设计规定,管端口封帽要密封良好。 2.8.9 补偿器

2.8.9.1 补偿器坠砣块要叠码整齐,其缺口方向正确,每块坠砣都要涂漆,其总重量符合规定标准,相差不超过2.5%,限制、制动部件要作用良好。

2.8.9.2运行中补偿器的a值(上部坠砣导环至限制管顶端支架的距离)在极限温度下,不得小于200mm;b值(下部坠砣导环至限制管底端支架的距离) 要符合安装曲线的要求,在极限温度下,不得小于200mm。

2.8.8.3补偿滑轮(包括棘轮)要转动灵活,坠砣导环与限制管之间要滑动灵活,棘轮轴应注黄油防腐,以确保坠砣升降自如;限制管要呈铅垂状态,其长度和安装要符合规定。棘轮与舌簧间的间隙(棘轮的齿与舌簧的齿的距离)为25mm,允许偏差+0~-5mm,补偿绳的长度要保证补偿坠砣在极限温度范围内自由伸缩,补偿绳不得有接头和断股。

理顺补偿绳与轮体之间的缠绕关系,并使其正确入槽,防止绳股之间交错、重叠,大、小轮绕绳圈数应遵循以下原则:大轮最少缠绕半圈,最多缠绕三圈半;小轮最少缠绕半圈,最多缠绕三圈半,缠绕时注意两边对称。

2.8.10 支柱及接地

2.8.10.1车辆段圆锥形钢管柱基础采用预埋地脚螺栓基础,螺栓对称布置,支柱底部设圆形或方形法兰盘;埋入杆件应无断裂、变形和锈蚀,基础无水泥脱落和辐射性裂纹。

2.8.10.2接触网所有支柱的内缘与邻近线路的中心距离要符合规定,允许误差±50mm。侧面限界最小不得小于2300mm,不允许有负误差,特殊情况及曲线段经计算确定。

2.8.10.3 金属支柱及硬横梁应在安装前进行彻底的防腐处理,各焊接部分不得有裂纹、开焊;钢支柱漆面剥落超过支柱总面积的10%时要补漆;基础面要高出地面100mm至200mm,基础外缘外露400mm以上时要进行培土,每边培土的宽度为500mm,培土边坡与水平面成45度角;钢筋混凝土支柱培土标准也可照此办理,基础根部不许有积水、泥土、碎石和灰渣等物。

2.8.10.4 定位支柱要铅垂安装,其型号和位置要符合设计规定。

2.8.10.5 接触网各种支柱不许向线路侧、受力方向倾斜,支柱受力后的倾斜标准: (1)顺线路方向应直立,允许偏差不应大于支柱高度的0.5%,但锚柱端部应向拉线侧

倾斜0~100mm;

(2)横线路方向:

①直线上和曲线外侧的支柱及软横跨支柱应中心直立至外缘垂直于地线;

②曲线内侧的支柱、安装隔离开关支柱,以及位于直线上并与相邻锚柱同侧的转换柱,均应直立,允许偏差不应大于支柱高度的0.5%。

2.8.10.6 馈线、架空地线等附加导线悬挂支柱的中间柱应直立,允许偏差应不大于支柱高度的0.5%。

2.8.10.7 馈线、架空地线等附加导线悬挂支柱的终端柱,转换柱的柱顶应向拉线侧倾斜0~150mm。

2.8.10.8 每组软横跨的支柱中心线应垂直于车站正线或设计指定的线路,允许偏差不得大于3o,单根支柱应垂直于邻轨道中心线,允许偏差不得大于3o。

2.8.10.9 接触网及其支撑结构上非带电的金属物均须接地,接地线的截面应符合规定,连线要紧固,接触良好,并有防锈防腐措施。

2.8.10.10 凡距接触网(或架空地线)带电部分的距离不足5m的所有金属结构物均须可靠接地。

2.8.10.11 回流轨之间、回流轨与负极轨之间的连接电缆,其截面积应符合规定,两端的连接要紧固,接触良好,并有防腐措施。

2.8.11 拉线

2.8.11.1锚柱下锚拉线一般平行于线路设置,特殊情况下锚柱拉线(杆)可设在锚支的延长线上,在任何情况下严禁侵入基本建筑限界,当受地形限制时,应符合设计要求。

2.8.11.2锚柱拉杆与地面成的夹角为45°,最大不得超过60°;锚柱拉杆应涂防锈漆或防腐剂,锚柱拉杆与拉线(杆)应在一条直线上,下锚基础的埋深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0~+200mm。

2.8.11.3拉线杆露出地面的长度为300mm,线夹螺栓外露长度不应小于20mm,最大不大于全长的1/2。

2.8.12 隔离开关及避雷器

2.8.12.1隔离开关应接触良好,转动灵活,引线截面段与隔离开关的额定电流以及所连接的接触网当量截面相适应,引线不得有接头。

2.8.12.2有接地装置的隔离开关主刀闸与接地刀闸的机械连锁须正确可靠。

2.8.12.3运行中的隔离开关,每年要用2500V的兆欧表测量1次绝缘电阻,并与最近的

前1次测量结果比较,不应有显著降低;新安装的隔离开关,在投入运行前,要按规定进行交流耐压试验。

2.8.12.4 隔离开关合闸时闸刀要水平,其中心线应与静触头的中心线相吻合;合闸时应接触良好,以0.05mm×10mm的塞尺检查刀闸的接触点,应塞不进去;开关在打开时,刀口距接地体、洞壁最小距离不应小于150mm;隔离开关触头带电部分至顶部建筑物距离,不应小于150mm;隔离开关触头接触良好,无回弹现象,分、合闸顺利,角度符合产品技术要求。

2.8.12.5避雷器

(1)避雷器安装牢固、无损伤,瓷套无严重放电,动作计数器完好,避雷器等设备应单独设接地极。

(2)避雷器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0Ω,避雷器的检修、试验按产品说明书的规定进行。 2.8.13 绝缘部件

2.8.13.1绝缘子不得有裂纹、瓷体无破损、烧伤,其瓷釉剥落面积不大于30mm2,绝缘子裙边、陶瓷与接地体间的距离应符合规定。

2.8.13.2在运输、装卸和安装绝缘子时应避免发生冲撞,不得锤击与瓷体连接的金属体,同时也不得对其进行机械加工和热处理,绝缘子的金属件应无锈蚀。

2.8.13.3 接触网绝缘子的泄漏距离不少于250mm,其绝缘部件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抗拉、抗弯强度应不小于2.5。

2.8.13.4 分段绝缘器的组装要正确,各部件的连接需牢固,螺栓紧固力矩符合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要求。

2.8.13.5 安装好的分段绝缘器的平面应与轨道面平行,分段绝缘器与接触导线连接处应平滑,且与轨面平行,各接头需平滑顺直,不得有任何打、碰受电弓现象。

2.8.13.6简单悬挂的分段绝缘器安装在吊索一侧位置,分段绝缘器应设置在受电弓的中心位置,允许误差±100mm。

2.8.13.7 分段绝缘器的安装应符合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中的要求。

2.8.13.8 接触网设备和车辆在任何困难情况下都不应违背下列净空尺寸见表6。

表6净空尺寸表

序号 1 2 项 目 带电金属体到车辆动态包络线 带电金属体到“地”的 混凝土结构 最小设计值(mm) 115 150 困难情况 (mm) 100 150

搜索更多关于: 刚性和柔性接触网技术标准 的文档
刚性和柔性接触网技术标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tlzy3x2qi9y6yn8bcx8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