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每词2分,答对何类词1分,在句中起什么作用1分,共18分 1. 之,代词;指共叔段,作介词宾语。
2. 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成为主谓词组,作“知”的宾语。 3. 之,动词;表示“到……去”。
4. 其,句中语气助词;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可译为“还是”。
5. 所,代词;用于动词“种”前,组成“所”字词组,作判断句谓语,表示“百姓种的粮食”。 6. 者,代词;分别与“生之”、“靡之”组成“者”字词组,作主语,表示“生产它的人”、“糜费它的人”。 7. 其,代词;指代愚公及其子孙。作主谓词组主语。 8.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表示“有的人”,作分句主语。 9. 莫,否定性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什么”,作分句主语。
五、每词2分,答对是什么词1分,说明语法功能1分,共20分 1. 曾,情态副词;表示事实不在预料之中,作状语,可译为“竟”、“竟然”。 2. 且,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作状语,可译为“将”、“将要”。 3. 弗,否定副词;用于及物动词前,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否定,相当于“不”。 4. 于,介词;分别与“蓝”、“水”组成介宾词组,作补语。 5. 诸,“之乎”的合音词;之,代词,楚大夫之子;乎,句尾语气助词,表疑问。 6. 以,介词;与“德”组成介宾词组,作“绥”的状语,可译为“用”。 7. 为,介词;与“生”组成介宾词组,作“言”的状语,可译为“对”。 8. 以,连词;连接“敛”和“彫”两个谓语动词,表示一种方式目的关系。 9. 而,连词;用于状语和谓语中心词之间,表示一种修饰关系。 10. 虽然,两个词,是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的连用。“虽”表示虽然,“然”表示这样。
六、全诗平仄全标对了得10分,每错2个扣1分,不倒扣
∣ ∣ - - ∣ ∣ - ∣ ∣ - 渡 远 荆 门 外 , 来 从 楚 国 游 。 - - - ∣ ∣ - ∣ ∣ - - 山 随 平 野 阔 , 江 入 大 荒 流 。 ∣ ∣ - - ∣ - - ∣ ∣ - 月 下 飞 天 镜 , 云 生 结 海 楼 。 - - ∣ - ∣ ∣ ∣ ∣ - - 仍 怜 故 乡 水 , 万 里 送 行 舟 。
七、标点7分,每错4个扣1分(全部只错一个不扣分);译文分13个给分句,每句1分 (1)[唐太宗] 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2)以古为鉴,可知兴替;(3)今人为鉴,可明得失。(4)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5)今魏征逝,一鉴亡矣!(6)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藁,(7)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8)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9)公卿之内,情有爱憎,(10)憎者唯见其善。(11)爱憎之间,所宜详慎。(12)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13)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
译文:
(1)[唐太宗]感叹地说:“用铜作镜子,可以使衣帽端正;(2)用古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的道路;(3)现在用人作镜子,可以明了得失。(4)我曾经保持这三面镜子,谨防自己的过失。(5)如今魏征逝世,[我的]一面镜子失掉了!(6)最近我派人到他家去,得到一份手稿,才写了一半,(7)稿子中能看清的部分说:‘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8)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坏人国家就会衰败。(9)公卿之中,感情上有喜爱有憎恶,(10)对于憎恶的人,只看到他的缺点;对于喜爱的人,只看到他的优点。(11)对于人爱憎,是应当全面而慎重的。(12)如果喜爱一个人而能了解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而能了解他的优点;(13)撤免邪恶的人而不犹豫,任用贤能的人而不猜疑,[国家]就可以兴盛了。’稿子的内容大致是这样。”
古代汉语自测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3) (供参考)
一、填空题 :(12分) 1.每空1分,共4分
体裁、样式;语言、内容、应用范围。 2.每空1分,共3分
传注体;义疏体;集解体。 3.每空1分,共5分
发表议论;肯定、确认;直陈;感叹;疑问。
二、每词2分,共10分
1. 之言:声训术语,被释词与注释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关或相通。 2. 貌:释义术语,表示某种情貌、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 3. 序跋:对一部书或一篇文章所写的说明、评价的文辞。 4. 三平调:“仄仄仄平平”句式第三字(七言为第五字)不能不拘平仄,必须用仄声,否则便成了“三平调”。
5. 粘对:同一联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对(主要指第二字),称为“对”;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平仄相同(主要指第二字),称为“粘”。
三、每句3分,说明被动句特点2分,结构分析1分,共12分 1. 用“于人”作补语表示被动。 穷者[常]制<于人>。
2. 用“为沛公”作状语表示被动。 吾属[今][为沛公]虏矣。
3. 在谓语动词前后用“见”和“于……”表示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 在谓语动词前用“见”字表示被动。 百姓之[不]见保。
四、每词2分,答对何类词1分,在句中起什么作用1分,共16分 1. 之,代词;指民,作“归”的宾语。 2. 莫,否定性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什么”,作分句主语。
3. 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所在结构成为词组。 4. 其,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委婉测度语气,可译为“大概”。 5. 其,代词;指代柳宗元,作“父”的定语。
6. 者,辅助代词;与形容词“陋”组成“者”字词组,表示“……的人”。 7.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表示“有的人”,作分句主语。
8. 所,辅助代词;用于动词“称诵”前,组成“所”字词组,作“有”的宾语,表示“称诵的事迹”。 五、每词2分,答对是什么词1分,说明语法功能1分,共20分 1. 以,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因果关系。
2. 以,介词;与“德”组成介宾词组,作“绥”的状语,可译为“用”。 3. 为,介词;与“陛下”组成介宾词组,作“惜”的状语,可译为“替”、“为”。 4. 为,连词;用于假设复句,可译为“如果”。
5. 于,介词;与“秦”组成介宾词组,作补语,表示“对秦国”。 6. 诸,合音词;是“之乎”的合音,“之”是代词,指代前面的话,“乎”是疑问语气助词。 7. 虽然,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连词“虽然”;“虽”是连词,“然”是指示代词,有“虽然如此”的意思。
8. 然而,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连词“然而”;“然”是指示代词,指代前文内容,“而”是连词,表示转折。
9. 勿,否定副词;表示禁戒或劝阻,可译为“不要”。
10. 曾,情态副词;表示事实不在预料之中,可译为“竟”、“竟然”。
六、全诗平仄全标对并说明没有不合诗律处得10分,每错2个扣1分,不倒扣 晚 晴 李商隐
- - ∣ ∣ - ① ∣ ∣ - - 深 居 俯 夹 城 , 春 去 夏 犹 清 。 ① ∣ - - ∣ - ∣ ∣ - - 天 意 怜 芳 草 , 人 间 重 晚 晴 。 ○ - - ∣ ∣ ① ∣ ∣ - - 并 添 高 阁 迥 , 微 注 小 窗 明 。 ∣ ∣ - - ∣ - - ∣ ∣ - 越 鸟 巢 干 后 , 归 飞 体 更 轻 。 说明:没有不合诗律的地方。
七、标点7分,每错4个扣1分(全部只错一个不扣分);译文分13个给分句,每句1分 标点:
(1)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2)相如虽驽,(3)独畏廉将军哉?(4)顾吾念之,(5)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6)徒以吾两人在也。(7)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8)吾所以为此者,(9)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0)廉颇闻之,肉袒负荆,(11)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12)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1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译文:
(1)蔺相如说:“凭着秦王的威风,而我蔺相如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大臣们。(2)我虽然无能,(3)难道单怕廉将军吗?(4)但我想到,(5)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施加武力,(6)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7)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同存。(8)我所以这样做,(9)是因为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头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头啊!”(10)廉颇听到这些话,就光着膀子背上荆条,(11)由门客引导着到相如府上赔罪,(12)说:“[我这]粗野卑鄙之人,不知道将军竟宽容我到了这样地步啊!”(13)两人终于和好,成了同生共死的朋友。
古代汉语自测试题(4) (供参考)
一、填空:(10分) 1.每空1分,共3分
传注体、义疏体、集解体。 2.每空1分,共4分
史传文、论说文、杂文、应用文。 3.每空1分,共3分
肯定确认;直陈;感叹。
二、每词2分,共12分
1. 貌:释义术语,表示某种情貌,“……的样子”。 2. 读为:注音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注明假借字。 3. 平仄:诗词格律术语,“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声。“仄”是不平的意思。 4. 粘对:上联的对句与下联出句的平仄相同,称为“粘”;同一联中的出句与对句的平仄相反称为“对”。 5. 赠序:专门为赠送友人而作的文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 6. 箴铭:是用于规戒的文章。
三、每句2分,共10分 1. 用“于陈涉”、“于刘氏”作补语表示被动。 2. 用“为沛公”作状语表示被动。 3. 在谓语动词前用“被”字表示被动。 4. 在谓语动词前用“见”字表示被动。
5. 在谓语动词前后用“见”和“于……”表示被动。
四、每词2分,答对词性1分,在句中起什么作用1分,共18分 1. 之,代词;指共叔段,作宾语。
2. 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成为主谓词组,作“废”的宾语。 3. 之,动词;表示“到……去”。 4. 其,代词;指代“郑”,作分句主语。
5. 者,代词;与“亡”组成“者”字词组,作宾语。 6. 者,语气助词;表示提顿语气。
7. 所,代词;用于动词“言”前,组成“所”字词组,作判断句主语,表示“您所说的话”。 8.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表示“有的人”,作分句主语。 9. 莫,否定性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什么”,作主语。
五、每词2分,答对是什么词1分,说明语法功能1分,共20分
1. 曾,情态副词;表示事实不在预料中,用于否定副词前作状语,可译为“竟”、“竟然”。 2. 且,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作状语,可译为“将”、“将要”。 3. 勿,否定副词;常用于祈使句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劝阻,可译为“别”、“不要”。 4. 于,介词;与“水”组成介宾词组,作补语,表示比较。 5. 诸,“之于”的合音词;“之”,代词,指昭王南征不复之事;“于”,介词,与“水滨”组成介宾词组,作补语,表示“向水滨”。
6. 以,介词;与“诸侯之师”组成介宾词组,作“侵”的状语,可译为“率领”。 7. 为,介词;与“文惠君”组成介宾词组,作“解”的状语,可译为“替”、“给”。 8. 以,连词;连接“帅”、“伐”两个谓语动词,可译为“用来”。 9. 而,连词;用于两个动词“济”、“设”之间,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而且”。 10. 然而,两个词;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连用。“然”指代前文内容,“而” 表示转折,引出下文,可译为“这样但是”。
六、全诗平仄都标对了得10分,每错2个扣1分,不倒扣
① ∣ ∣ - - - - ∣ ∣ - 城 阙 辅 三 秦 , 风 烟 望 五 津 。 ○ - - ∣ ∣ ∣ ∣ ∣ - - 与 君 离 别 意 , 同 是 宦 游 人 。 ∣ ∣ - - ∣ - - ∣ ∣ - 海 内 存 知 己 , 天 涯 若 比 邻 。 - - ○ ① ∣ ① ∣ ∣ - - 无 为 在 歧 路 , 儿 女 共 沾 巾 。
七、标点7分,每错4个扣1分(全部只错1个不扣分);译文分13个给分句,每句1分 标点:
(1)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2)九百人屯大泽乡。(3)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4)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5)失期,法当斩。(6)陈胜、吴广乃谋曰:“(7)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8)等死,死国可乎?”(9)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10)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1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12)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13)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译文:
(1)秦二世元年七月,征发闾左边的平民到渔阳去守边,(2)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3)陈胜、吴广都按着征发的次序被编在队伍里,担任驻扎的队长。(4)遇上天下大雨,道路不能通行,估计[到达渔阳]已经误了期限。(5)误了期限,按秦法都要斩首。(6)陈胜、吴广就商量说:“(7)如今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8)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行吗?”(9)陈胜说:“天下的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10)我[还]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立做皇帝,应当立做皇帝的是公子扶苏。(11)扶苏因为多次直言谏诤的缘故,秦始皇派[他]到外边领兵。(12)现在有人传说[扶苏]没有罪过,可是秦二世却把他杀害了。(13)百姓很多听说扶苏贤德,而不知道他已经死了。……”
《现代汉语 》纲要 《现代汉语 . 语法》纲要
一 语法概说 :语法是一种语言组词造句的规则。研究语法就是来发现这样的规则, 或者说就是寻找语言的形式跟意义之间的系统的对应关系。 单句
二 语法单位 :语素(语素组)— 词 — 词组 — 句子 复句
三 词类 : 1. 动词 2. 形容词 谓词 3. 状态词
4. 代词 实词 5. 名词
6. 数词 体词 7. 量词 8. 区别词 9. 副词 10. 介词
11. 连词 虚词 12. 助词 13. 语气词 14. 感叹词(叹词) 15. 拟声词(像声词)
四 主谓结构 :1. 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类型 2. 能够充任主语的语言成分
3. 能够充任谓语的语言成分 —— 注意主谓谓语句中大小主语之间的意义关系 4. 受事主语句 —— 注意受事主语句中主语的特点和谓语的特点 五 述宾结构 :1. 述语和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类型
2. 能够充任述语的语言成分 —— 注意区分谓宾动词和体宾动词
3. 能够充任宾语的语言成分 —— 注意数量宾语、处所宾语、施事宾语(存现句) 4. 双宾语结构及其层次分析 六 述补结构 :1. 补语的语义指向 2. 能够充任述语的语言成分 3. 能够充任补语的语言成分
4. 述补结构不同的意义类型 —— 结果补语 | 趋向补语 | 可能补语 | 程度(状态)补语 七 偏正结构 :1. 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语义关系类型;状语和中心语之间的语义关系类型 2. 能够充任定中结构定语和中心语的成分;能够充任状中结构状语和中心语的成分 3. 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有“.de ”与没有“.de ”的区分以及定语的顺序 4. 定中结构跟状中结构的区分 5. 复杂的偏正结构的层次分析
八 复谓结构 :1. 复谓结构的三种类型:连谓结构 | 递系结构 | 连锁结构
2. 复谓结构的组成成分及意义类型:注意递系结构跟主谓结构作宾语的述宾结构的区分 3. 复谓结构跟联合结构的区分
4. 复杂的复谓结构:同类嵌套 | 异类嵌套
九 句法结构歧义 :1. 歧义—— 一个形式,多个意义(包括多义词,多义词组,多义句子等) 2. 结构层次歧义 :述宾/偏正;联合/偏正;……
3. 结构关系歧义 :述宾/偏正;联合/偏正;述宾/述补;…… 4. 语义关系歧义 :施事/受事;对象/结果;空间/处所;……
5. 排除歧义的方法:语境排歧 | 调整语序(结构)排歧 | 增词或换词(词汇)排歧 十 复句 : 1. 复句的定义:两个以上造句单位连用,意义上关系密切,结构上相对独立 2. 复句的构造:主谓句(非主谓句)+ 主谓句(非主谓句) 3. 复句的关联成分 连词 | 副词
从句(前句)关联成分 | 主句(后句)关联成分
4. 复句的关系类型 联合复句(并列 | 选择 | 递进 | 连贯 | 分合) 偏正复句(转折 | 条件 | 假设 | 因果 | 目的 | …) 5. 多重复句的层次分析
十一 虚词 : 1. 虚词的用法 —— 虚词所在的句子格式,以及该格式对出现其中的成分的限制要求 2. 虚词的意义 —— 通过虚词的用法来把握虚词的抽象的语法意义 3. 相近虚词之间的区分 —— 如:何况/况且;不管/尽管;只要/只有;…… 4. 注意多义和兼类虚词的不同用法 —— 如:就是,既,和,…… 十二 句子的语气 :1. 对句子语气的不同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