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狂人、疯子—精神的先觉者”
说心里话,一直以来都对鲁迅的文章比较感冒,而这学期偏偏又开了《鲁迅研究》这门课,所以,不得不硬着头皮去翻阅相关的作品。说来也怪,每次随意翻看的时候还都挺有感觉的。故总结了自己之前“感冒”的原因:我想归根究底大概就是自己惰性十足,看书的时候,往往只看文字层面的肤浅的表面的东西,不愿多做思考,而鲁迅的文章往往立意深刻,一般从文字层面上都看不出个所以然,因此,不愿去看,甚至讨厌看。
此外,在步入正题之前,我还想提出一个疑问,那就是对“狂人”这个词的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呢?主要是因为我在一口气读完十三篇日记之后,根本就找不到狂人的影子?在我看来,何为“狂”?妄自尊大、自以为是、目中无人、行为放荡者方为“狂”,而综观《狂人日记》这篇小说,主人公貌似并没有这些特性。难道仅仅是因为作者借用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又或者是因为作品的主人公患有迫害狂恐惧症?
下面步入正题,作者为什么以狂人、疯子来象征精神的先觉者呢?老师布置完这个题目之后,我是一头雾水,感觉题目根本就无从下手,后来,翻阅了一些资料,有了一些眉目,综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我大概总结了以下这么几点。
首先,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我觉得这是鲁迅在开创“异样的风格”来吸引读者目光的一个“伎俩”,是其智慧的一个表现!我们都知道,鲁迅所处的时代,国民的觉悟低,作者希望通过狂人、疯子的形象来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因为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而只有作品在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之后,才会寻找到更多的思想上的共鸣者,拯救那些思想处于模糊状态中的“边缘人”,使其觉醒!因此,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体裁、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借鉴了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而这种独特的视角、别样的形式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一道新鲜的菜肴,必定能引起更多读者的关注。据史料记载,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到了1935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论》中,对自己包括《狂人日记》在内的早期创作有这样一个评价:“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这里,可见作者的用心良苦!
其次,从鲁迅个人的经历来看。家道中落、父亲的离世使他看到了现实的残酷、世人的冷漠,幻灯片事件使他彻底地看清世态,而家族的包办婚姻使他失去了爱情的自由······一切的一切,使鲁迅内心深处承载了太多的抑郁、愤懑、不满、焦虑,而《狂人日记》中的狂人、疯子形象正是压抑过久之后鲁迅自身精神觉醒的一个真实的写照。在作品中,鲁迅写了很多肉体吃人的现象:古人“易子而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说人肉可以煎着吃,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徐锡林被吃,狼子村的人吃人,人血馒头等。而这些正是他自己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种种。而作品中鲁迅写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正是其精神觉醒的一个体现,作品中狂人看到大哥等人肉体上的吃人事实,即是其看到了封建礼教精神上吃人的事实!因此,我以为以疯子、狂人象征精神的先觉者更能体现其思想情感的发泄和精神上的爆发!
此外,也曾在资料中看到这样一个记载:在鲁迅1916年的日记中,有过其表兄阮久孙——一位精神病患者来京,并在鲁迅的看护和照料下治疗的记录,而且,根据周作人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中关于阮久孙病症的描述,发现阮久孙的某些疯狂状态与《狂人日记》中狂人的某些症状极为相似。阮久孙最后被送回家乡,恢复了健康,而狂人也病愈,“赴某地候补矣”。因而也可以推测《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以阮久孙为模型塑造的。
第三,受历史上的“狂人、疯子—精神先觉者”这类形象的影响。古今中外历史上的狂人、疯子类人物很多,比如,写下《离骚》的才气冲天的屈原;狂傲不羁的嵇糠;“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天才诗人李白;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为了女人竟拿起武器与恬不知耻的贵族决斗,最终遗憾地倒在决斗场上的普希金;饮弹而绝
的天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等等等等。他们既是狂人、疯子,更是精神的先觉者!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的是李白,他的诗句 “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等岂是蓬蒿人”,他的行为:让高高在上的皇上亲自走下龙椅迎接他,让权倾一时的高力士给他脱靴,让皇上跟前的红人、当时的宰相杨国忠为他磨墨等等,使他的放荡狂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不可撼动的地位,而即使是这样一个整天醉醺醺的疯子、狂人,其实在骨子里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精神先觉者,他看到了唐朝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看到了国家政权的岌岌可危,一心想为国尽忠,施展自己满身的才华和抱负,但尽管他有满腔的热情,却终因自己的狂妄而被朝廷“赐金放还”。
还有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李贽,他胆识过人、放言横议、既奇且狂、以至“世皆欲杀” ,虽然当时为世所不容、然而他却是“死后名多道亦彰”的奇士和狂人,这在晚明以前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他在哲学思想、史学思想、道德伦理思想、经济政治思想、文艺美学思想和宗教思想诸方面的理论创造,不仅超迈前古,也远远超过了他的同时代人。他的富于自由精神的思想和新兴气锐的言论,不仅使他成为晚明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思想旗帜和一代思想文化巨人,而且对于晚清思想解放运动、日本明治维新、五四新文化运动都发生了深刻影响。他所倡导的反独断、反迷信的怀疑精神、自由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探索现代理性的重建之路,仍具有重要启迪和借鉴意义。他是中国社会刚刚开始其内发原生的近代化转型初期所出现的一位思想巨人,一位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有着最为孤绝的理性自觉的先知先觉者,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
所以,这样看来,我想鲁迅以“狂人、疯子象征精神的先觉者”多多少少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吧!
第四,“敢说”与“不敢说”的矛盾—智者的行为。我们知道,鲁迅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绝大多数人都不敢说的混乱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说出一些“不着道”的话,宣传一些所谓的“先进”的思想,那可能就要以生命作为代价了!闻一多、陈独秀等即是先例!在这样的背景下,毫无疑问鲁迅是敢于说的,他的很多文章都是抨击时政、反对旧传统的不二证据。那么,为什么鲁迅在敢说、敢宣传其先觉思想的同时,没有落得惨死的下场呢?这就是其智慧的体现了!因为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过程中,鲁迅的说,是不同于常人的说,他不是自己说,而是借疯子、狂人的口说,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人物的疯癫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悲剧命运,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
纪晓岚和和珅可以说是清乾隆帝身边的一对“活宝”。这两个人其实就是“敢说”和“不敢说”的典型代表。纪晓岚,为官清廉正直,在乾隆帝面前,他总是敢于直谏、大胆揭露一些贪官污吏的所作所为,并且总能借助自己的智慧,在权贵面前化险为夷、安然自若。而和珅则自私贪婪,在皇帝面前也不敢说真话,总是吹嘘拍马,左右逢源!而他们的结局也正说明了敢说是智者所为,终将为世人所祭奠、传诵;不敢说者必然会成为后人唾弃的对象! 以上,便是我对鲁迅为什么以“狂人、疯子象征精神的先觉者”的一些看法。很多地方都看的比较肤浅,表述的也不够详细、精确,望老师多加谅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