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走向》学习体会
各位领导、同志们:
最近,我学习了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兴亮教授主讲的《“三农”问题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走向》的课程,并结合课程查阅学习了有关资料,现在向各位领导、同志们汇报我的学习体会。
《“三农”问题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走向》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什么是三农问题;新形势下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走向。
第一部分“什么是三农问题”。 这里有三点值得我们重点关注,一是城乡二元结构,二是农民问题实质,三是农业问题核心,我国已经在找准了这三个方面的症结,而且正在逐步采取有效措施。
武教授首先对“农民”和“农民问题”, “农业”与“农业问题”,“农村”与“农村问题”等六个概念做了界定和阐述。农民是作为农村社会主体,直接从事农业劳动,基本自给自足的劳动者,属于农业户口的人。其中农业户口是我国在1958年1月《户口登记条例》颁布开始划分了城乡二元结构之后形成的特有城乡区分方式。2007年6月7日,成都重庆获准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这样一个带有全局意义的问题,是扩大内需的体制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必
由之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成为全党全国的共识。2010年,长沙试点取消城乡户口差别,统一为“居民户口”,成都市计划到2012年实现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任重而道远。
新华文摘刊载有关专家观点,指出农民问题实质是平权问题,是公平与公正的问题。如:1953年制定的选举法规定:城市人口1名人大代表对应24万人,农村人口1名代表对应94万人。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为4:1。当然大家也知道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2009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27日开始审议选举法修正案草案,明确规定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武教授认为,农业从发展的角度看可以分为:绿色农业,即利用植物资源进行种植;灰色农业,即利用动物资源进行养殖;蓝色农业,即利用海洋资源进行生产;白色农业,即应用生物工程开发微生物资源。
武教授对农业问题从历史、现实和政治角度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农业问题排在第一位的都是粮食问题。邓小平指出:“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可见粮食问题及其重要。邻国日本,小小岛国,经济发达但资源匮乏,国土稀少,单纯从经济角度来说,日本应该是以二三产业的收入购买粮食,不用过多关注一产,但事实上日本对于发展
2
农业极为重视,原因即在于发展农业不仅是现实的需要,更是政治的需要。为解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日本曾雇佣了很多来自中国、越南、菲律宾等国的研修生。但近年来日本的研修生制度饱受质疑,且外国研修生也越来越不愿意从事农业工作,因此日本农业青壮年劳动力缺口再次告急。2011年日本农林水产省计划向45岁以下的新增务农人员,每人每年发放150万日元(约合13万人民币)的补贴,补贴期限最长可达7年。
我国对于农业发展,尤其是粮食问题也极为关注,“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就是很好的例证。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领导的团队将我国粮食生产逐步引领到巅峰。2011年09月19日,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湖南隆回县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迄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我国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部分“新形势下的三农问题”。 在这一部分,武教授对新形势作出了基本判断,指出了三农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进而探讨了新形势下三农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在这一部分,分析我国对于三农问题的前后政策变化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通过前后对比分析,理清三农历史发展脉络,找准三农问题症结,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武教授引用了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三个进入”的基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