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数字鸿沟”的形成及应对策略
作者:张默
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8期
【摘 要】本文通过对网络中存在的知沟现象进行分析,探讨网络中的知沟是如何产生的以及知沟在网络中的影响。
【关键词】数字鸿沟 网络传播 碎片化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人们沉浸于数字化传播带来的便捷中。网络传播能够改善以往信息贫乏及接收不均等现象,消除知沟。但“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 又译为“数字区隔”)这一不容乐观的事实也同时出现。“数字鸿沟”问题是国家、区域、群体之间已有的社会发展差距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它是不可回避的“积累沟”。 一、“知沟”理论及数字鸿沟的表现 1、“知沟”理论的提出
“知沟假设” (knowledge gap hypothesis)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蒂奇纳(P.J.Tichenor)等三位学者于1970年提出。其实质是对大众媒体普及时代信息流通的均衡性、公众获取知识的平等性提出了质疑。该假设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长,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知沟”比较接近于“知晓沟”①。 2、数字鸿沟的表现
数字鸿沟表现在四个方面,简称“数字鸿沟ABCD”。A(access)指互联网接入与使用渠道;B(basicskills)指数字化时代需要掌握的“信息智能”;C(content)指网上内容;D(desire)指个人上网的动机、兴趣。上述ABCD所带来的种种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是互联网发展必须应对的难题。网络的使用者与非使用者之间的区隔已成为社会分层的新维度,它对传统的社会结构正形成势不可挡的冲击。与此同时,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更是传播学界一个无法忽略的课题。鉴于此,传播理论中原有的“知沟假设”所涉及的传播过程中由社会分层形成的知识差异现象,理应成为数字鸿沟时代传播学研究的题中之意②。 二、网络时代“知沟”现象的根源 1、客观因素所造成的“知沟” (1)区域化造成的差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