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资料、好学习,从这里开始。 高考地理万能答题模板
一、答题总纲:
1.审题干(审“考查方式”、审“考察内容”);2.定思路(构建答题模板);3.整语言(地理术语、要点顺序)
二、具体解题思路如下: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明确试题的考查意图、方法,精准审题是目的。
(1)审“考查方式”,明确回答问题方式,注意关键词,如:描述、指出、简述、分析、说明等。 (2)审“考查内容”,明确考什么。
①审“空间”,明确图示地区在哪儿。 ②审“内容”,明确有什么,如:地形区的分布状况、河流流向、水文特征、年降水量分布特点、农业生产、自然因素、改造利用方式、社会经济因素。 ③审“时间”,明确“在何时”,如:近10年来等。 ④其他:要注意限制性、转变、原因等通用语言。 2. 根据材料、设问,参考分值等,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等,确定答题思路。 (1)调:有而优(高质量的知识、技能贮备是关键)。
(2)用:结合具体情况(资料、设问、分值等),调用或建构答题思维模板。 3. 组织语言,全面简洁、准确科学、逻辑清晰地加以描述。
(1)要点全面:不遗漏、无多余 (2)顺序合理:先主要后次要;先自然后人文 (3)富有逻辑:有因有果、先因后果 (4)点面结合:提出论点、结合实际 (5)地理术语:使用地理专业词语-地理名词 (6)简洁精炼:不啰嗦、不重复
(7)书写工整:格式整齐,不涂画 (8)格式整齐:编“序号”或用“分号”(分点作答) 三.一定切忌:
1.针对一点,反复啰嗦 2.违背地理原理违背该地状况 3.自然和人文混杂不清 4.前后矛盾,不通顺 5.“口头语”、“大白话” 6.书写凌乱,字体潦草,错别字 四.特别提示
1.地理综合题常规答题思路整理:
(1)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2)条件(有利条件、不利条件) (3)影响(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4)区位(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5)效益(经济、社会、环境) (6)措施(生物、工程、技术)
(7)评价( 积极、消积) (8)要素(总量、结构)
教案课件系列 好资料、好学习,从这里开始。 (9)重大工程意义(两端、中间)或(政治、经济、民族、国防) 2.常见“词语”的把握和答题要求 描述 详细描写;先总体大概描述、后具体细化描写;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概要描写;从各个具体要素大概描述;不必细化描写;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相当于“罗列”要素;各要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分析+叙述”;既要有原因,又要有结果和观点;语言格式:因为…所以(导致).. “实例+分析”;一定要结合具体实例,从这个例子分析其具体做法 “有利+不利”;语言格式:有利:1、2、3..。不利:1、2、3.. “有利及其原因+不利及其原因”; 语言格式:有利:1、因为..所以(导致)..2..。不利:1、因为..所以(导致)..2.. 简述 说出 阐述 例析 评价 分析 比较 意义 影响 两个地理事物都要回答。语言格式:因为A..,以A比B... 正面意义+负面意义;本地区(事物)意义+其它地区(事物)意义 正面影响+负面影响;本地区(事物)影响+其它地区(事物)影响;现在的影响+将来的可能影响;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生态环境影响 措施 判断 变化 关系 结构 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当地措施+合作措施 理由+结论。语言格式:正确(合理)或错误(不合理)、因为..所以.. 体现“提高、上升、增加、下降、先降后升、先升后降”思路 思路:A导致B导致C..。体现“因果关系、前后关系、时间关系、主次关系” 所占比例;主要组成;适当评价其合理性 一、气候 ☆气候特征的描述模式:
描述的基本内容 “衡温”型 气温特征 气温的高低、季节或年 际变化 “变温”型 温带:冬冷夏热(夏季高温,冬季寒冷。) 年降水总量、降水的季降水特征 节或年际变化、雨季长短 年雨型 少雨型 夏雨型 冬雨型 终年多雨,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 终年干燥少雨;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夏季降水集中,(高温)多雨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表达形式 热带:终年高温; 寒带:终年严寒 亚热带:冬暖夏热(夏季高温,冬季温和)
☆影响气温的因素:
教案课件系列 好资料、好学习,从这里开始。 1.纬度(决定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与季风):气流性质与来向对气温的影响(靠近冬季风的源地,气温低;受来自高纬的气流影响,气温低;) 3.地形(高度、地势、坡向):
(1)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垂直递减率-0.6℃/100米)
(2)山间盆地、河谷气温较高(同一热量带内,地形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如:高大山脉阻挡,冬季风难以入侵;盆地地形,冬季不易散热) (3)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 (4)背风坡处,有焚风出现,气温高 4.海陆位置:
(1)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湖泊、湿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小;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大;
(2)沿海地区冬季气温较内陆高,夏季气温较内陆低;内陆地区与之相反。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气温日较差(昼夜温差)的因素:
1.纬度:低纬地区>高纬地区(原因:太阳高度高纬低、日变化小) 2.季节:中纬度夏季>冬季
3.地形地势:凹地(如盆地、山谷)>凸地(如小丘、山顶);高原大于海拔低的平原。
4.下垫面性质:陆地>海洋;沙土>粘土、深色土>浅色土、干松土壤>潮湿紧密;旱地>水田。 5.天气状况:晴天> 阴天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 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影响太阳辐射(光照)的因素:
1.纬度: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度大(光照充足);白昼时长长,光照充足
教案课件系列 好资料、好学习,从这里开始。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我国西北地区) 4.空气密度(大气透明度)
☆影响降水的因素:
1.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与季风):
(1)气压带、风带:低气压带控制区降水多,高气压带降水少;西风湿,信风干,而大陆东岸因信风来自海洋上,带来水汽,降水较多;
(2)夏季风影响地区,暖湿多雨;冬季风影响地区,干燥少雨。 2.地形:
(1)地形雨:迎风坡,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地形类型:平原利于水汽深入,盆地、谷地地形封闭,高原地势高,水汽难进入 (3)山脉走向:与气流方向平行,有利于水汽深入;与气流方向垂直,阻挡水汽深入
3.海陆位置:距海近,受海洋影响大, 水汽充足,降水多;距海越远,受海洋水汽影响小,降水少。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如城市雨岛。
☆降水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
描述模式:从**向***递减或递增;***地区降水多,****地区降水少;降水空间差异大(小)。
☆世界主要气候的分布规律: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教案课件系列 好资料、好学习,从这里开始。 第一步: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南半球 热带气候(4种) 亚热带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3种) 温带气候或寒带气候(3种) 热带雨林气候>2 000毫米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 000毫米 热带草原气候750~1 000毫米 最热月均温 判断南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最冷月均温>15℃ 第二步: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 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在-15℃~0℃之间 热 带 年雨型 温 带 第三步: 年 降水量 确定具体 及年内 夏雨型 的气候 分配 温 带 类型 情况 冬雨型 少雨型 寒 带 亚热带 热 带 亚热带 热 带 热带季风气候1 500~2 000毫米 亚热带季风气候800~1 600毫米 温带大陆性气候<400毫米, 温带季风气候400~800毫米 地中海气候300~1 000毫米 热带沙漠气候<200毫米 苔原气候、冰原气候<250毫米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
温度带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终年高温多雨。 南、北纬10o热带雨林气候 年均温26°C左右,年降之间的低平水量2000毫米以上,年地区 雨型 全年高温,分干、湿季,热带草原年降雨量750-1000毫米气候 之间。 全年高温,分旱季和雨南、北纬10热带季风气候 季。年均气温在20°C以o~25o之间上,年降雨量大都在的大陆东岸 1500毫米-2000毫米。 半岛等地 冬季风交替控制。 南,海南岛,雷州风)影响,即受夏季风和印度半岛,中国西力性质差异(冬季东北o~20 o之间 部、南美巴西等地 亚洲中南半岛、 (夏季西南风)和海陆热制。 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南、北纬10大利亚北部和东和信风带(干季)交替控分布规律 分布地区 非洲刚果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 非洲中、南部、澳受赤道低气压带(湿季)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 形成原因 热带: 教案课件系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