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I和BSC他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一)关键业绩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ex ,KPI)的背景和概念 1、背景
在西方国家,企业关键业绩指标体系的演进大致经历了成本、财务和经营绩效评价时期三个阶段。其中,每一个时期的指标体系都是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变化以及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管理要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2、概念
关键业绩指标是指企业战略目标决策经过层层分解产生的可操作性的战术目标,是战略决策执行效果的监测指针。通常情况下,关键业绩指标是用来反映战略执行效果。
对于企业而言,首先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并在企业会议上利用头脑风暴法和鱼骨分析法找出企业的业务重点。然后,再用头脑风暴法找出这些关键业务领域的关键业绩指标,即企业级KPI。接下来,各部门的主管需要依据企业级KPI建立部门级KPI,并对相应部门的KPI进行分解,确定相关的要素目标,分析绩效驱动因数(技术、组织、人),确定实现目标的工作流程,分解出各级部门级的KPI,以便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各部门的主管和部门的KPI人员一起再将KPI进一步细分,分解为更细的KPI及各职位的业绩衡量指标。这些业绩衡量指标就是员工考核
的要素和依据。这种对KPI体系的建立和测评过程本身,就是统一全体员工朝着企业战略目标努力的过程,也必将对各部门管理者的绩效管理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 ,BSC)的背景和概念 1、背景
自从美国知名学者罗伯特?R?卡普兰(Robert R Kaplan)与大卫?诺顿(David P Norton)于1992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提出平衡计分卡的概念至今,平衡计分卡已经从单纯的绩效管理工具,发展成为落实策略愿景的管理系统。这一套管理系统的好处是有助于企业厘清愿景与策略,更可透过策略蓝图与关键业绩指标的有效连结,以促成组织策略行动的一致性,再经由不断的系统反馈与学习,打造出高绩效的组织团队。 2、概念
顾名思义,平衡计分卡就是以“平衡”为主要诉求点,追求的是财务指针与非财务指针之间的平衡;领先指针与落后指针之间的平衡;长期指针与短期指针之间的平衡;外部指针与内部指针之间的平衡。根据Kaplan和Norton的解释,平衡计分卡包含下列四个重要方面:
(1)财务营收方面:企业如何实现企业所有者对利润的需求,并进而实现社会贡献。
(2)客户满意方面:顾客和客户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是否满意。
(3)学习成长方面:员工能否通过学习提升能力,企业能否创造更大价值。
(4)内部运营方面:为了满足股东与顾客的要求,我们必须专精于哪个运营流程。
(三)关键业绩指标与平衡计分卡的区别和联系
平衡计分卡和关键业绩指标都是极佳的绩效战略管理工具。BSC兼顾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成长四大层面。KPI则是将企业战略转化为内部的过程和行动,也是衡量企业战略实施效果的关键指标。前者强调目标均衡,让公司长期与短期目标并重,后者则找出公司成功关键因素,制订各部门关键绩效指标,让公司战略目标可以由上至下进行层层分解。具体来说是结合公司战略,让公司战略目标与各部门绩效指标之间有相互关联性、牵引性,最后再分解到每个岗位。因此,将平衡计分卡和关键业绩指标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其绩效管理效用最大化。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ion)即关键业绩指标,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某一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运作的远景目标的工具,是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基础。KPI是现代企业中受到普遍重视的业绩考评方法。KPI可以使部门主管明确部门的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
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使业绩考评建立在量化的基础之上。建立明确的切实可行的KPI指标体系是做好绩效管理的关键。
平衡计分卡(BSC)
平衡计分卡是根据企业的战略设计的指标体系,其目的是建立一套使企业战略有效执行的目标管理体系。用其创始人的话来说,“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绩效管理的工具。它将企业战略目标逐层分解转化为各种具体的相互平衡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对这些指标的实现进行周期性的考核,从而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建立起可靠的执行基础”。
平衡计分卡从四个不同角度即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衡量企业的业绩,从而帮助企业解决短期利益的实现和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问题。
并非所有企业都能通过引入平衡计分卡发挥重大作用。无形资本对企业经营贡献比重愈大的公司,平衡计分卡的效能就愈能得到发挥。因此只有对于那些高度依赖品牌、客户关系、技术创新、流程卓越、人才资本化创造财富的企业,才有必要花大力气引入平衡计分卡。公司规模大小倒在其次,因为对于规模较小的公司来说操作反而更方面,至少提供了一种比较全面的企业经营管理思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