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 课程标准22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0 4:57:3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三)著名景点 四、马来西亚 (一)简况 (二)民俗 (三)著名景 五、菲律宾 (一)简况 (二)民俗

(三)著名景点 六、印度尼西亚 (一)简况 (二)民俗

(三)著名景点 七、韩国 (一)简况 (二)民俗

(三)著名景点 八、澳大利亚 (一)简况 (二)民俗

(三)著名景点

第二节 欧洲地区客源国 一、德国 (一)简况 (二)民俗

(三)著名景点 二、英国 (一)简况 (二)民俗

(三)著名景点 三、法国 (一)简况 (二)民俗

(三)著名景点 四、俄罗斯 (一)简况 (二)民俗

(三)著名景点

第三节 北美地区客源国 一、美国 (一)简况 (二)民俗 (三)著名景点 二、加拿大

17

(一)简况 (二)民俗 (三)著名景点

第十一章 对联和古诗词 教学目的与要求

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讲授使学生:

(1)了解对联的基础知识;熟悉与对联有关的一些名词解释,如正对、反对、串对、平仄、横额、领词等;掌握出句和对句间在意义和形式上的要求;掌握对联断句的方法。

(2)了解最有名的对联的作者与朝代;熟悉长联中联的断句和翻译;掌握重点短句的背诵。

重点对联包括:北京长城居庸关联;山海关孟姜女庙联;承德避暑山庄万壑松风联;南京明远楼联;苏州寒山寺联;扬州二十四桥联;西湖平湖秋月亭联;岳阳楼联;南昌滕王阁联;武汉黄鹤楼联;成都杜甫草堂联;成都武侯祠联。

(3)了解古代诗歌的起源与演变、种类与区别;了解古代词的形式特点和词的发展流变;了解名篇中著名作者所在的朝代,名篇与著名景点的联系;熟悉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特点;熟悉词在鼎盛时期的一些重要词人;掌握著名绝句和律诗的背诵、默写、翻译及重点名句的作者、朝代与景点的关系。

山水诗词重点名篇包括: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桃花溪(唐·张旭)、汉将临泛(唐·王维)、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望天门山(唐·李白)、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望岳(唐·杜甫)、登高(唐·杜甫)、枫桥夜泊(唐·张继)、滁州西涧(唐·韦应物)、望洞庭(唐·刘禹锡)、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鲁山山行(宋·梅尧臣)、题齐安壁(宋·王安石)、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十七日观潮(宋·陈师道)、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横塘(宋·范成大)、游山西村(宋·陆游)、岳鄂王墓(元·赵孟)、游岳麓寺(明·李东阳)。

山水诗词名句包括: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唐·李白);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王湾);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唐·常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宋·梅尧臣);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宋·陈师道);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 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明·李东阳)。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对联

一、对联基础知识

(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二)对联的种类 (三)对联的特点 (四)对联的格式 (五)对联的领词

18

(六)对联的断句 二、名胜古迹对联选读 第二节 古代山水诗词 一、古代诗歌基础知识

(一)古代诗歌的起源与演变 (二)古代诗歌的种类和区别 二、古代词基础知识 (一)词的形式特点 (二)词的发展流变 三、古代山水诗词选读 第四部分 实践内容及要求

为了加深学生对民族民俗、宗教、古代建筑、古典园林等教学内容的理解,本课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主要包括:

(1)选择代表性景点为第二课堂,讲解教材内容; (2)课堂讲授之后带领学生参观代表性景点;

(3)结合《导游业务》、《模拟导游》的学习到代表性景点进行模拟讲解训练。

任课教师组织实践性教学之前要进行充分准备,编写实践性教学指导方案,并及时进行总结。 第五部分 参考书目

《中华文化史》.周天瑜等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文化概论》.李宗桂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中国传统文化》,顾建华编著,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概论》,邵骥顺编著,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中国旅游文化传统》.喻学才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

《旅游与中国文化》.沈祖祥编著,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现代旅游文化学》.马波编著,青岛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吴祚来,陈宏仁编著,江西美术出版。 《旅游文化论文集》.白槐编著,中国旅游出版社1991年出版。 《中国山水审美文化》.任仲伦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旅游与生活文化》.杨乃济编著,旅游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 《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陈传康、刘振礼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中国旅游地理》.刘振礼等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 《旅游地理学》.雷明德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旅游地学》,辛建荣等编著,天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观赏树木学》.陈植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年出版。 《中国风物志》.北京旅游出版社,1989年出版。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编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民俗学》,乌丙安编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中国风俗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出版。

《中国民俗旅游》,巴兆祥编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罗竹风编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道·仙·人》.陈耀庭等编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出版。

19

《中国宗教纵览》.周燮藩等编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

《道教《导游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曾召南等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华夏诸神》.马韦田编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出版。

《佛教与中国文化》.文史知识编辑部编著,中华书局1995年出版。 《佛教常识问答》.赵朴初编著,中国佛教协会出版社1983年出版。 《佛法概要》.明畅法师编著,上海佛教协会1990年出版。

《中国著名佛教寺庙》.罗哲文等编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年出版。 《佛教与佛教艺术》.李涛编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伊斯兰教文化面面观》.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编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年出版。 《中西建筑艺术比较》,刘天华编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园冶注释》,[明]计成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出版。 《园林与中国文化》,王毅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杨庭宝、戴志慈编著,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出版。

《园林建筑设计》林汝俭等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园林建筑》.冯钟平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说园》.陈从周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

《中国古代苑囿》.刘策编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 《中国古塔徐华铛》.轻工业出版社1985年出版。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出版。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袁珂编著,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出版。 《中国绘画史图录》,徐邦达编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出版。 《华夏饮食文化》,王学泰编著,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基础作用。该课程主要讲授导游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的历史、地理、建筑、园林、宗教、民俗、风物特产等基础知识,导游员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增加讲解的内涵与品味,才能弘扬祖国五千年的文明与文化,才能满足游客的文化知识追求,担任文化的传播者。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是导游员成为“文化大使”的前提和基础。本课程与前接课程《中国旅游地理》、平行课程《旅游法规》和后续课程《导游业务》有机地衔接,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参加导游证考试和就业的支撑性课程。开好这门课程,不仅是学生做导游的需要,同时,对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有积极的意义,对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设计 2、1 课程基本理念

20

搜索更多关于: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 课程标准22 的文档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 课程标准2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vir31dngb4n7xz5ebad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