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环境是心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只是写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从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赶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做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
(3)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③段从母语环境的重要性及母语是教养的基本功两个方面,正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B.作者坚决否定了网络语文学习母语的做法,并指出了网络语文的缺点及危害。 C.作者善于引用,巧妙分析,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蕴。
D.作者号召我们要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母语学习的范本应该是民族的经典作品。 (4)书写是母语教育的基础,键盘打字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汉字书写及键盘打字的看法。
10. 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你的班级要开展“喜迎国庆?诵读经典”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1)【诵读我宣传】为营造活动氛围,动员全班同学积极参与,请你为此次活动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内容紧扣经典诵读,有感召力,20字以内。
(2)【节目我主持】活动现场,A同学朗诵《土地的誓言》后,B同学将朗诵《邓稼先》,请你给这两个节目写段串词。要求:衔接自然,富有感染力,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80字左右。
11. 综合性学习。
近日,重庆某中学开展“诵读名家进校园”活动,邀请重庆市的诵读名家来校进行诵读示范和指导。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为营造活动氛围,动员师生积极参与,请你为此次活动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句式对称,有感召力,20字以内。)
(2)活动现场,首先由学校朗诵队朗诵了朱自清的《春》,接着,著名播音员陈老师将朗诵朱自清的《背影》。请你给这两个节目写一段串词。(要求:衔接自然,富有感染力。)
(3)在名家诵读感染下,你班决定持续开展诵读活动。请你设计两种与诵读有关的活动,
6
写出活动的名称。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镜头一:运动场上。“跳高健将”王山纵身一跃,跨过了1.5米的横竿;小个子李川连跳三次,也没能越过1.2米的高度。老师说,尽力去跳就好。
镜头二:春游途中。在一处悬崖的石缝里,生长着一棵小松树。同学们驻足观望,担心它难以枝繁叶茂。老师说,尽力去长就好。
尽力而为就好。这一点引起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7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C 【解答】
A.有误,“脑髓”中的“髓”应读 suǐ;B.有误,“棱角分明”中的“棱”应读léng;C.正确; D.有误,“秕谷”中的“秕”应读bǐ,“噤若寒蝉”中的“噤”应读jìn。 2.【答案】D
【解答】A项,“宛娫”应写作“蜿蜒”;B项,“囊莹映雪”应写作“囊萤映雪”; C项,“五彩斑澜”应写作“五彩斑斓”。故选D。 3.【答案】C
【解答】A、B、D.正确;
C.有误,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该成语和句意不符。 4.【答案】B 【解答】
A项,否定不当,应去掉“不要”;C项,搭配不当,应该把“传统”改为“作用”; D项,语序不当,“一桌”放到“品种丰富”前面。故选B。 5.【答案】A
【解答】A项,《谈读书》一文的作者是培根,英国人。 6.【答案】邓拓,《燕山夜话》 【解答】
第一空要根据要求填写原名,马南邨,原名邓拓,不能填写笔名。书集名要用书名号。 7.【答案】
(1)A(2)D(3)A 【解答】
(1)B项,这三个词写出了读书的作用,而不是单单是作者的感受; C项,这三个词语作者并没有强调其中一个;
D项,根据“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可知该项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A。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