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新探-2019年精选文档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7 1:42:4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新探

大学生是青年中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是党和国家培养的宝贵人才资源。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而以爱国主义与整体主义为载体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载体。但目前大多数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及其影响等问题。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遗失及其影响较少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主要从这一角度对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系作一探析,以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支配着大多数人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等意识形态因素。世界各国都异常重视发挥本国传统文化在国民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代价值更为突出。

1.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史上,一直强调民族至上、国家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倡导“天下为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屈原的上下求索、虽九死其未悔的忧国忧民思想,

孟子的“以天下为己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体现了中华儿女爱国、忧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精神和对国家、民族、社会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集中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取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入挖掘这一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增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定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是抵御西方国家通过文化教育进行渗透和演变的最有力武器。

2.崇尚伦理的思想,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人格的完善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道德的价值恰恰就在于它能促进人格的完善。在整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贯穿始终。它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义为上,其核心内容是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塑造人,其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出正直、公义、诚实、善良、勤奋、进取、对社会有用的人。在道德培养方面倡导“见利思义”“见利争让、闻义争为”的先义后利、义利并重的价值取向;追求“天下为公”“以和为贵”的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节操等;认为只有“与天地合其德”,才算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儒家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已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从仁爱意识出发,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以“诚”“信”为做人做事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将“至善”“成圣”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这些思想和原则依然是现代个人处理与他人、社会、自然等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伦理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充分认识道德在人格完善中的作用,从而积极参加道德实践,加强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发育成熟过程就是对祖国、民族的深厚感情的融入和升华过程。

3.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精神,是中国人的积极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它具体体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体现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为“因时而变”“随时而制”“与时偕行”“与日俱新”等与时俱进的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孕育了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性格,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脊梁。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不屈不挠、奋发进取的历史。这种奋发向上、坚韧不拔、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现代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对处于转型期的大学生自立自强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遗失及其影响

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代德育功能,但因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严重缺失,使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滑坡。

1.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较欠缺,缺乏社会责任感。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西方一些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国人的思想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尤其是青年大学生越来越关注国外的各种动态,对中国的东西尤其是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华中理工大学曾对全国部分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大学生不仅文学、艺术知识缺乏,而且对中国历史和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其中,他们的中国古代哲学知识几乎为空白。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访美时,几位华裔教授直言不讳地批评说,中国去的一些留学生懂ABC,懂XYZ,懂美元英镑,但却不了解长城、黄河,不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不了解《大学》《中庸》①。这虽然只是针对部分学生,却反映出传统文化知识欠缺的现状在大学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民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只有知我中华,才能爱我中华,才能建我中华,才能复兴我中华。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甚了解,对民族文化缺乏认同感,久而久之,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淡薄了,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随之淡化。

2.以德为本的伦理观念教育缺失,大学生价值观功利化。中国古代素有“德教为先”的历史传统。孔子是古代伦理学和道德

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他认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近的,个性差异是后天习染造成的,即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因此,人的道德完善,不能依靠自然长成,必须经由教育培养。只要获得良好的学校教育,加上主观的努力,人人都可以养成“君子”的品德。孔子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克己”与“爱人”。儒家这种以社会规范“礼”约束自我的教育传统,就是教导人们在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前提下,处理好个人与他人、公与私的关系,这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遏制物欲横流的社会弊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以道感化”“心理感化”为主导的教育方法以及所形成的伦理――心理的教育模式,如,孔子在教学实践中,提倡“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创造出的以培养自觉性为中心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等,也是思想道德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良好效果的可以借鉴的有效方法。

但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轻德现象,强调“学做事”、 忽视“学做人”,强调高校传播知识的功能而忽视其教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所选用的教材,其内容大多是条理式的分析、论证,而且只限于集中引用那些能阐明基本原理的僵化的材料,枯燥乏味,教育方式方法单一,主要采取大合堂集体授课的方式强行灌输、说教,难以引起学生共鸣,有些学生甚至产生厌倦抵触情绪,教学效果较差,大学生普遍存在专业能力高、整体素质低,知识层次高、道德素质底的问题。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大学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新探-2019年精选文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w9cu3ea023h0qq02ukg7f1wl0k4bu0150i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