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一、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样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好了的,教学的过程就是课程有效使用的过程。 二、课程的涵义及其变化
内涵: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在课程理与实践发展中,课程概念的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新的趋势,主要包括: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三、课程的类型
1、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划分)
综合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2、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按课程的固有属性划分)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按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 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按课程的表现形式划分) 四、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需求 2)学科知识水平 3)学习者身心发展需要 4)课程理论 五、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
优点:①按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编制课程,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
②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局限性:
①以知识为中心编制课程,容易把各门知识割裂开来。
②编制的课程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 。
2、学生中心课程理论(杜威)——又称为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活动课程理论 优点:
①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在课程设计与安排满足了儿童的兴趣,有很大的灵活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②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要求学生主动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局限性:过分夸大了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存大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与顺序,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学生知识水平。 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布鲁纳) 优点:
①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以社会需要来设计课程,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
②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局限性:
①它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如学生本身的需要 ②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
③夸大教育的作用,许多社会问题是由社会造成的,单靠教育是不可能解决的。 六、课程目标的内涵:
课程目标即课程的预期结果,它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影响。课程目标是国家或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安排的教育内容进程以及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
七、影响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
1)学习者的需要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
八、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九、课程内容的三种观点:
1)课程内容即教材 2)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3)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十、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十一、课程资源存的不同类型:
1、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区分,大致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2、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分:
素材性资源: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条件性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体、设备、设施、和环境、对课程本质的认识状况
3、按中学所设置的学科科目分:
政治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数学课程资源,物理课程资源,化学课程资淅,生物课程资源,音乐课程资源,美术课程资源等 4、按课程资源存在的方式区分:
显性课程资源:教材、计算机网络,自然和社会中的事物,活动
隐性课程资源:风气,社会风气,家庭氛围,师生关系,教师或学生经验,感受,困惑,意见
5.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区分:
物质形态课程资源:教育机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广播电视,网络
精神形态课程资源: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规范,行为准则,人际关系,校风,学风,社会风气
6.按课程资源的形成过程区分: 可预设的课程资源:教材
不可预设的课程资源:师生交往,经验,感受,情感,见解,智慧,问题,困惑,矛盾,冲突
十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资源。 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等。
4、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已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6、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十三、课程内容选择的主要依据:
1)课程目标 2)学生的需要、兴趣、身心发展水平 3)社会发展 4)科学文化知识 十四、课程组织的要素:
从微观层次来看,课程共同的组织要素包括: 1)主题和概念 2)原理 3)技能 4)价值观
从中观角度来看,所有的课程组织的要素都包括“范围”、“连续性”“序列”、“整合”四个方面。
十五、课程组织的原则:
1)连续性(指课程“广度”范围之内的水平组织) 2)顺序性(指课程“深度”范围之内的垂直组织规则) 3)整合性
十六、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1)直线式与螺旋式 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十七、课程设计模式 1、目标模式(泰勒)
1)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 2)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3)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 4)课程评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