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人与机械
第三节 做功了吗
合肥市第三十班中学
备课教师:孙超
一、 教材分析
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知道机械功和功率概念的由来。并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还要能从实例中把做功的过程与能量转化的过程结合起来思考,尤其是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的思想观念的确立,要求能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总之,无论是概念。还是规律均要与生活、生产劳动实际结合起来去认识、理解、应用、发现、提问、乃至创新。这些都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
对于本节内容当中,让学生最为难以理解的就是机械功的概念。本身这一概念非常抽象,在生活中虽然处处存在这种现象,但对初中学生来说不好理解,所以应当将机械功的概念具体化、量化,使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并以奖励模式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这样才能达到学生不会对本节能容感觉的枯燥无味。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知道机械功的概念,掌握如何做功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 理解机械功的计算公式,能用运用公式计算做功; (3) 知道功的单位;
(4) 了解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物举例,结合学生生活常识,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机械功; (2) 通过各种实例让学生掌握如何做功,什么负功; (3) 能利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是其有浓厚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
识;
(2) 培养学生有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四、 教学重点
1、 对机械功概念的理解;
2、 掌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 利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 教学难点
1、 对机械功概念的理解; 2、 如何才能做功。 六、 教学器材
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讲述教师最近的烦恼。请同学帮忙搬东西,同学们对谁的功劳大发生了争辩,你能用科学方法帮助同学们评判下谁的功劳大吗? 观察分析活动的整个过程,提出引导学生利假设:谁搬的东西重,谁的功劳用控制变量大;谁搬的楼层高,谁的功劳大。 法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 评价与思考 1、引导 继续引导提问:这两种方式能评价谁的功劳大吗? 1、 将不同的物资搬送到同一楼层的同学,谁的功劳大? 2、 将相同的物资搬送到不同楼层的同学,谁的功劳大? 提问:小明和小强谁的功劳大呢? 学生沉默思考。 引发学生对变量不相同时,分析问题进行思考。 利用以往的学习方法,将较为难以理解的概念同化,方便学生学习。 2、机械功概念的引入 教师分析: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就是如何关于比较物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体运动的快慢的问题。当时我们引入了慢的学习方法。 速度的概念,同样对于比较谁的功劳大,我们引入机械功的概念。 3、影响功劳的两个因素 教师分析:我们知道评价功劳大小有两个因素:一是搬送物资的重量(即力的大小);另一个是搬送物资的高度(即力作用的距离)。 教师板书:1、重量;2、高度。(无标题) 4、机械功的概念 教师分析:我们将功劳用积分来量化,假设将10N的物资搬送到1楼可以获得1点积分,那么请将下面的表格中同学的积分计算出来。 物重(N) 楼层(楼) 积分 10 1 20 1 10 2 20 3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计算积分方式进行计算,并计算出小明和小强的积分,进行比较回答出谁的功劳大。 将机械功这一抽象的概念理解成功劳,而对功劳这个模糊的概率用积分进行具体话,使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 通过这种方式的计算你能回答出谁的功劳大吗? 教师板书:一、机械功: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定义为机械功,简称功。用W表示。 教师分析:活动中的小明和小强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拉力,物体在拉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小明和小强对物体做了功,而且他们做功的大小相同。 教师板书: 二、影响做功的两个因素: 1、力的大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观察图片,分析下这些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1、 有力有移动距离; 2、 有力没有移动距离; 3、 有移动距离没有力。 教师分析:我们知道力是有方向有大小的,而物体移动的距离实际上也是有方向有大小的。所以就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这些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1、 力的方向与移动距离方向相反;(力做负功) 2、 力的方向与移动距离方向垂直;(力不做功) 3、 力的方向与移动距离方向有夹角。(力做功了) 体会并加以理解,然后记录笔记。 体会并加以理解,然后记录笔记。 学生试着进行分析并回答。 5、影响做功的两个因素 教师依照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引导,重点在于做功的两个影响因素。 学生试着进行分析并回答。 教师依照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引导,重点在于做功的两个影响因素。 6、如何对物体做功 教师总结:对物体做功包含两个条件: 1、 力要作用在物体上; 2、 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 学生对照例子分别理解做功的3、 物体移动的这段距离可以和力的方条件。 向有一定的夹角,但不能相互垂直。当力与移动方向相互垂直时,这个力不做功,或者说做功为零。 教师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以及功的概念不难看出,做功的大小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即 体会并加以理解,然后记录笔功=力×距离。W=FS 记。 教师板书: 三、功的计算 1、公式:W=FS 7、功的计算 教师推导功的单位1J=1N·m;(板书) 教师板书: 2、功的单位 学生进行计算。 你能运用公式计算出活动中同学们都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吗? 8、活动环节 请同学计算将冰红茶,特仑苏等物体举高需要对物体做多少的功。计算正确的同学将获得该物体。 教师提出总结性的问题,请学生回答。并加以奖励。 略 教师给出规范解答并进行订正。 学生勇于参与。 利用小奖励刺激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9、总结 10、作业 学生踊跃参与。 八、 板书设计
9.3做功了吗
一、机械功: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定义为机械功,简称功。用W表示。 二、影响做功的两个因素: 1、力的大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三、功的计算 1、公式:W=FS 2、功的单位 九、 教学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