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知识点及公式大全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1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3 ?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
刻度尺。
2 ?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表示,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m)、
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卩m),纳米(nm),它们与米之间的换 算关系是:
1km=1000m=10 3m; 1cm=0.01m=10 -2m;
1dm=0.1m=10 -1m 1mm=0.001m=10 -3m 1m=10 9nm ; 1nm=10-9m。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
1m=10 6 m; 1卩 m=10 -6m;
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4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 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
小刻度值(分度值)的下一位;(4).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小,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小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 ?特殊测量方法:
(1) 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 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 平移法:如(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
(3) 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
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岀两种方法?
(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 ?(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
(4) 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a)怎样用短刻
(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9.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 速度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
v=s/t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1米/秒=3.6千米/小时(1m/s=3.6km/h)
13.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 平均速度。用公式:v=s/t;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15. 根据速度、时间可求路程:s=vt :
16. 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1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 ?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S=1/2vt 5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 频率有关系。
(2)
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 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 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
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 低于20Hz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
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
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
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 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 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总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C ):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 冰水混合物 温度规定为0度,把 一标准大气压下 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 为1C。
3 ?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 35 C至42 C,每一小格是 0.1 C。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 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分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 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 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 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 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 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 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 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 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
处于固态,在 BC段
(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2.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 AB段
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D段处于液态;而 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
FG处于固态。
于液态,EF段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 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 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 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 体积。(液化现象如: 白气”雾、等)
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 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 放热。 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 量的转移。
第四章光现象知识点总结
液化:物质从气态降低温度和压缩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条件:孔要足够小,特点:倒立、相似、 与小孔形状无关
3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 3 X10
8
6 7 8 9 10 11 12 13 14
O
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 3X108米/秒。
4 ?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5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 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镜面反射VS漫反射:
镜面反射:平行光照射到光滑界面时,反射光线依然平行。
漫反射:平行光照射到凹凸不平的界面时,反射光线向四面八方散开。
6 ?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成的是 虚像;(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 距离相等; (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 左右倒置。 7.实像:由光线汇聚而成;虚像:一种视觉感觉,并不是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 8 ?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3)增大视觉空间。 9 ?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10.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发散光线)和凹面镜(凹镜,汇聚光线),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 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11.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12.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 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 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13.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14 .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15?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