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如一目十行等。
关于注意广度的研究很早就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心理学家耶文斯曾做过这样一个实 验:他在黑布上放置了一个白盘子,然后在上面撒黑豆,让被试迅速判断盘内黑豆的数量。 实验表明,当黑豆在3 粒以内时,正确判断率为 100% ;当盘子内有 5 粒黑豆时,开始发 生估计上的错误;在不超过 8 ~ 9 粒时,估计还比较正确,错误次数在 50% 以下;但超 过 8 ~ 9 粒时,错误明显上升,大于 50% 。 2、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品质。例如:教 师上课时有注意的分配,教师要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表现;学生上课时一边听一边记, 还一边思考;汽车司机在双手操纵方向盘的同时,两眼还要注意道路上的行人、车辆和灯光 信号等。这与对事物的熟练程度有关,也与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之间的联系有关。 3、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 特征。时间越长,注意的稳定性越高,时间越短,注意的稳定性越差。
尽管注意稳定性的标志是在某一段时间内注意的高度集中,但人的注意不可能长时间保 持稳定状态。如我们将一只表放在离耳朵一定距离(刚刚能隐约地听到滴嗒声) ,这时会 发现滴嗒声有时听到,有时听不到,或者有时强有时弱。注意的这种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 的变化,称为注意的起伏,又称注意的动摇。注意的起伏在视觉中较为明显。如当你注视 “注意起伏图(一) 、(二)”时,会发现位于中间的小正方形时而凸起(位于大正方形之 前),时而凹进去(位于大正方形之后) ,不管我们如何集中注意,大小正方形总这样跳跃 式地变更着。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品 质。注意的转移是注意的动力特征。注意转移的好坏在于转移的快慢。例如:上课铃声结束 了,有些学生还在继续聊天,注意停留在话题上。
第五讲 注意(下)
一、注意的分类
根据注意产生和维持是否有预定的目的和保持注意时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 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注意。
例如,我们正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突然从教室外边闯进来一个人,这时大 家会不约而同地把视线转向这个闯进来的人,不由自主地引起对他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一方面: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
1.刺激物的强度。一声巨大的声响、一道强烈的光,都会不出自主地引起我们的注意。 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夜深入静的时候,屋内时钟的滴答声。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之间的任何显著的差异,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比
17 / 48
如,教师用红颜色的笔批改作业,“万绿丛中一点红”
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变化活动的刺激物比无变化活动的刺激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 意。如忽明忽暗的光线、忽高忽低的声音、有规律地一亮一闪的霓虹;教师的声音抑扬顿挫; 有经验的老师,当遇到课堂秩序不好时,常常巧妙地停课一刹那。
4.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新异性是指刺激物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不同寻常的特性。 例如,原来的老师全副新装地走进教室,都会引起学生们的注意。
另一方面:主体本身的状态。同样一个客体可引起这个人的注意,却不能引起另一个人 的注意,这说明,引起无意注意还与人的主观状态有关:
1.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凡是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或者引起人的兴趣的事物, 必然会成为注意的对象。例如,饥肠辘辘的人不会去注意大街上的朗的霓虹灯,而只会注意 食物。
2.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当一个人当时心胸开朗、心情舒畅,平常不大容易引起注 意的事物,此时也很容易引起他的注意。如果一个人郁郁寡欢、无精打采,即使平常容易引 起注意的事物,此时也不会引起他的注意。
3.人的知识和经验。新异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如果新异刺激不被人们所理解.仍 然不能引起人的注意比如,一张内存丰富的宣传单能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是如果是文盲的话, 就会把它丢弃在一边,因为他不理解其中的内容。 (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定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学生处于疲劳状态,但 为了完成作业,会将注意维持在作业上,作出意志努力。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
1.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注意。人们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 重要意义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那么就越有意识的调整自己的注意,使自己的注意专注于 省完成任务有关的对象。
2.培养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本身没有兴趣,但对活动的结果有兴趣的心理现 象。培养对事物的间接兴趣,有助于提高有意注意的水平。例如,有的人可能对一门课程不 感兴趣,但对学习该课程的结果—成绩一一感兴趣,因为成绩和能否毕业或者能否得奖有关, 所以虽然课程本身不能吸引他,但他仍然能努力学习。
3.进行实际操作。在进行智力活动的时候,把头脑中的智力活动和外部的实际活动结合 起来,对于保持有意注意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对于计算机、物理、化学等实验课程,教师把 讲授和学生的操作结合起来列降生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并保持始终,从而达到良好的学 习效果。在其他课程中,教师适当地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来组织教学,即把单向的讲授变 成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水平,增进学习效果。 (三)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是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比如:学生在从事有兴趣 的活动时,有清晰的目的,同时又无需意志努力。
有意后注意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注意形式,它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 性活动的必要条件。一切有成就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会高度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废寝忘食地 为科学或艺术作出创造性贡献。引起有意后注意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
18 / 48
有意后注意是心理活动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的产生主要依赖于对 事物的浓厚兴趣。只有个体对某一活动发生了浓厚兴趣,才可能不需要意志努力而保持长久 注意。
2.活动的自动化
如果个体对某一活动特别熟练,活动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就不需要意志努力也能长久 保持注意。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实践活动中紧密联系、协同作用。三种注意各有自 身的特点和作用,完成任何一项活动都必须有三种注意的共同参与,缺一不可。只凭无意注 意去学习和工作,虽然不易疲劳,但由于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一旦遇到困难和干扰就会分 心,难以完成任务。单凭有意注意去学习和工作,虽然能有目的地进行,但长时间的意志努 力,也很容易疲劳,影响任务的顺利完成。有意后注意虽然兼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优点, 能依靠它很好地完成活动和任务,但脱离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也难以真正形成有意后注 意。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例 如,开始时人们偶然为某种活动所吸引而去从事这种活动,后来通过实践认识到它的重要意 义,便自觉地、有目的地去从事这种活动,并克服一定的困难,坚持对活动的注意,这时无 意注意就转化为了有意注意。
总之,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最佳形式,既符合外在的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注意既 专注又轻松,有意后注意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注意在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克服上课时学生注意力的涣散,除了从根本上消除学生注意力涣散的原因之外,教 师还应当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注意规律,使学生集中注意于教学活动。其具体 做法是:
1、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无意注意是由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所引起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 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来组织学生的注意,一方面要尽量消除分散学生注意听课的因素,如保 持教室周围的安静,教室内的布置要简朴等等;另一方面则要尽量创造条件使学生注意去听 课,如教师讲课时突出重点,内容重要处加强语气、适当重复以及教法的多样化等等。所有 这些,都将有助于学生注意听课。
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 绪状态。经验表明,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教法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 等都能保持学生的持久注意。因此,教师不仅应当深入地钻研教材,而且还应当经常了解学 生的实际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要看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学习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以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的活动,因此,学生要搞好学习就 不能只凭直接兴趣,还要靠发展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是 培养学生有意注意的主要途径。例如,在开始讲授一门新课时说明这门课的目的、任务和意 义,在一个新单元开始时明确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材比较难懂的地方预先说明问题的 复杂性和重要性,所有这些都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同时也利用了间接兴趣引起学生对教 学活动的注意。
19 / 48
3、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
在教学中,过分要求学生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易引起疲劳和注意的涣散;但如果只让 学生依靠无意注意来学习,则不利于他们的主动性及与因难作斗争的意志力的发展,难于完 成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考虑使学生的有意和无意注意有节奏的交替轮 换。
一般说来,上课之初,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活动的有趣对象或其他 操心的问题上,因此需要通过组织教学去引起他们对开始上课的有意注意,一些有经验的老 师,一上课就开始 3 分钟的测验,以使学生的注意能迅速转移到课堂上来。接着,就要让学 生对新课题或新内容发生兴趣,产生无意注意。当逐步进入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时,又应当设 法使学生加强有意注意,认真思考与理解;在紧张而努力的有意注意之后通过教学方式的改 变,如适当运用直观材料或趣味性的谈话等使之转入无意注意??。当然,使学生的注意作 节奏性的变化,没有固定模式,这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的中心任务的完成,依据教学内容的难 度、学生注意力的发展水平与表现情况巧于安排,并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培养。
第六讲 记忆(上)
一、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所谓经历过的事物,是指过去曾经感知过的事 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练习过的动作。这些事物都会在头脑中留下一定的 痕迹。
(二)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分为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形象记忆 以过去感知的事物的具体形象内容的记忆。
词语记忆 指用词的形式,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 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情感为内的记忆。 动作记忆 以人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保留瞬间的记忆
1
忆的存在及特点,是斯柏林(Sperling)于 1960 年的实验中首次证明的。
瞬时记忆的特点是:有鲜明的形象性;记忆容量较大,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信息均可 进入瞬时记忆;信息保持时间极短,视觉信息不超过 1 秒钟,听觉信息不超过 2 秒,超过这 个时间,就会消失,但如果受到注意,就会转入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也称操作记忆、工作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 时间大约在 20 秒左右,最多不超过 1 分钟的记忆。例如,打电话时,查到电话号码,立即 就能根据记忆去拨号,但打完电话后,就不记得号码了;边听课边记笔记,这些都属于短时 记忆。
实验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也称短时记忆的广度,大约是 7±2 个组块,即 5-9 个组块。组块是指人们熟悉的记忆单位,可以是一个数字、一个字母、一个词组或甚至一个
20 / 4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