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章洛阁邓氏
始迁祖荣叟,元末明初由江西广信府迁郴州柏叶树下,后与弟荣叟公分基来宜章章江北门,荣叟又迁梅田鹿角山,后卜居白沙乡洛阁。后人分布在本邑及郴州、桂阳、嘉禾、蓝山、四川等地。
宜章北门邓氏
始迁祖权甫公,字继宥,宋理宗时由徽州迁居湖南宜章县城北门内,后人分布于广田岭南乡、郴县、蓝山县等地。宗祠在县城北门内,建于明永乐间。本支名人(明)邓庠,为权甫公七世孙,以南京户部尚书解组归田。
宜章道士湾邓氏
始迁祖扶验公,原籍江西万年县,元季官广东平远知县,转迁湖南宜章八里排道士湾,子孙卜居邑内城隍祠前。1924年续修族谱。
宜章白水邓氏
元末自汝城县徙宜章县城及西乡各地。
宜章九羊、香花树邓氏 元时自汝城迁此。
宜章周台邓氏
始迁祖官郴州,居杨家墩黄溪上里,后徙宜章周台。
宜章城厢邓氏
宋宁宗时自徽州来宜章城厢。
宜章曹田邓氏
南宋时自湘乡县迁此。
宜章大湾邓氏
元时自宜章上乡九羊徙邓家湾(即大湾),分居小水田、寮源溪等村。
宜章沙市左村邓氏 南宋时自湖北荆州迁此。
宜章下楼邓氏
南宋后自湖北荆州迁此。
宜章塘尾邓氏
元至正时自连州水口迁此。
宜章归塘邓氏
宋理宗淳祐时自常德徙宜章归塘,附郦家湾。
嘉禾阳五端邓氏
始迁祖五一郎,宋末自江西泰和宦湘,迁阳五端。后人分布于神背长沙洞、大路下、新田塘罗、蓝山甘溪等地及新宁、宁远、蓝山等地。至1930年,全族人口203人。
嘉禾翰门邓家邓氏
始迁祖光明公,明景泰时由广西迁嘉禾县翰门邓家。至1930年,凡54户,男105人,女95人,全族人口200人。
嘉禾大路下邓氏
始迁祖景良公,初由阳乌道迁邓埠洞,旋迁大闾下(即大路下)。至1930年,凡70户,男146人,女126人,全族人口272人。
嘉禾大汉村、茶叶冲、砠脚邓氏
始迁祖子才公,南宋指挥使,由临武东春迁汉溪。至1930年,大汉村483人,茶叶冲170人,砠脚127人。
嘉禾石马邓氏
始迁祖吉甫公,元泰定间由今新田新凤村迁石马。后人分布于佩理塘、井塘、梽木山等处。
嘉禾盘江邓氏
始迁祖鸿开公,宋时自江西迁永州,旋迁临武盘江(今属嘉禾)。至1930年,凡66户,男121人,女111人,全族人口232人。
临武武水邓氏
始迁祖文远公。至1982年,全族人口共8265人,大多居于南强(2575人)、万水(1412人)、楚江(1180人)。
汝城延寿观背邓氏
始迁祖富举公,由广东始兴县迁汝城延寿观背。
汝城上下东塘邓氏
由广东迁汝城上下东塘。至1932年,全族人口100余人。
汝城庐阳邓氏
始迁祖平直公,原籍湖南衡阳,陈永定初,辟为庐阳令,后卜居福城。后裔分徙白泉、城南、长湖及广东东岭熟水等处。至1932年,传44世,共700余人。本族名人邓文璧,字良仲,明弘治进士,云南按察使司副使。
汝城象形湾邓氏
始迁祖志荣公,清中叶自湖南桂东县全溪迁汝城象形湾。传二世东福分居广东乳源县,至大益复迁汝城,至1932年,传10世,100余人。
汝城上理洞邓氏
始迁祖陞公,自广东韶州府曲江县迁汝城上理洞。传二世永祥徙早禾实,永隆徙堪上。至1932年,传13世,丁口100余人。
桂东全溪邓氏
始迁祖才贵公,字春如,明永乐2年(1404)由江西崇义富下出任广东仁化县知县,解组后迁居湖南桂东县全溪老届里,生二子:伸叟、俊叟。俊叟公,字公耆,明宣德2年授沅州府编桥卫卫官,因居沅州。伸叟公之子国佐生三子:志华、志高、志荣。志高公徙江西上犹县高洞,志荣公徙汝南邓家湾及酃县等地。志华公生四子:佑忠、佑缘、佑清、佑斌,裔孙世居全溪、蛟洲、大汾等地。清乾隆2年(1737)建宗祠于全溪。班序:才伸国志佑,斋思守伯正,启(尚)继承贤书(良茂英),家敦尧舜仁,修齐宏作述,谟烈丕显荣。
桂东源流邓氏
系出禹公四十八世孙洁公,宋绍兴间徙居广东乐昌县,洁公之子世魁生锦,锦之次子才生义方,义方长子东阳于宋咸淳8年(1272)为郴县令,因家于此。东阳公长子宗湘生科,科之长子高源子二:长子桂柏,于明洪武2年(1369)由郴入桂东,居城南,六传至化元再迁一都下山口邓家湾;再五传至奇雅再迁源流,后裔居源流及上下山口芳大村等地,以及宋家地、小岭、羊石、酃县茅坪、萝卜坑、江西南康、四川成都等地。宗祠在桂东县治西南郭外。次子桂松于元至正间赴广西宣化县。班序:桂学懋永敬,化积仕文朝,奇一荣华世,昌大家声扬,由仁全性德,守道启邦光,忠厚敦伦纪,礼仪正典常,心传宗允执,奕代绍书香。本族名人邓飞黄,字子航,民国间曾任湖南省财政厅长。 桂东邓氏
该族为瑶族,由广东仁化迁桂东,后至青山彩洞定居。 《湖南氏族源流(邓氏部分)》
十一、永州邓氏
零陵、祁阳邓氏
始迁祖日福公,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颈坵,元末兄弟三人徙永州,长孝公欲为徭,今祁阳茨木塘、长溪山皆其裔;次良公欲为民,今祁阳秧田、花山皆其裔;三福公,始为军,官指挥使,落业零陵牛鼻滩、仙人桥,三传宽公、信公迁祁阳大忠桥、旗头町等处,敏公、惠公仍居牛鼻滩。今牛鼻滩后裔约1000人,祁阳大忠桥后裔约5000人,四川后裔近万人,其中营山后裔约3000人。清光绪32年(1906)始修族谱,1942年续修,2004年三修。字派:(自十世始)登茂国尚仕开祥云翊家席南阳第官崇东汉候本源垂远荫作述绍箕裘发振助吾享裕怀维新。
祁东砖塘邓氏
始迁祖天翁,明洪武2年(1369)由江西泰和迁祁之砖塘(今属祁东)。后嗣分居岩门前、白泥坑、烟后甸、石板铺、四角丘、文明铺一带。
东安三河邓氏
系出禹公支派,始迁祖邦畿公,宋初由河南新野县白水村迁居湖南东安三河乡石瑞村,子三:明钟、明钦、明镜。明钦公之九世孙梓生五子:天祐、天祺、天裕、天禧、天礼。天祐公衍九甲,裔孙居三河乡石瑞江、八复、田心等地,班序:继承惟孝子,才公祖万传,启梦一义绍,缘和福寿全。天裕公衍三甲,裔孙居三河乡柳木井、官田、龙口、老屋桥等地,班序:纯厚宏源序,诚敬定嘉祥,益恒克秉顺,济世盛荣昌。天礼公衍五甲,裔孙居城区夫子山、鱼田、琵琶屋、渌埠头、三河乡王子塘等地,班序:祖懿芳型叙,裕嗣燕翼长,家声均富阔,秩位永隆匡。
东安邓氏
共有十一支:第一支祖伯一郎、伯二郎、千十九郎、法善,第二支祖付七郎,第三支祖贵甫公,第四支祖幸一郎,第五支祖以纲公,第六支祖毓祯公,第七支祖福十二郎、恭十三郎,第八支祖三凤公,第九支祖
孟日公,第十支祖赞明公,第十一支祖虎公。迁居东安时当在元明之际。除第八支原籍本县火烧坪外,余十支均原籍南京马船埠。迁居东安后,第一、二、三、四、五、十六支后裔分居仁智乡大城头、老屋村、新屋村、元桂村、通角坵、腊屋场、花坞井、学士桥、对门村。第六支分居恭安乡大山岭、牛栏山、石桥村、铜鼓岭。第七支分居仁智乡大江口、学士桥、邓家村。第八支分居仁寿乡文竹山、鸟塘脚、邓家村。第九支分居仁寿乡双龙桥、邓家坝。第十一支分居仁智乡大城头等地。支祠一在石瑞,一在八复,一在田心,一在城东。班序:丕昭前烈,垂裕后昆,群英特起,显爵高膺。
东安仁智乡邓氏
始祖以纲公,元明之际自南京马船埠迁居湖南省东安县通角坵,传至十一世仁心公再迁花坞井。至1948年,已传11代,人口1300人。族人多分布在本邑大城头、虎啸潭、石塘村、大溪江等地。
宁远大金盆邓氏
始祖松柏公,南宋宝庆时人,一传望道公,再传琳公,赐进士,官南京礼部尚书,原籍江西泰和县鹅颈塘。长子志祥,元末因世乱迁新田县,继迁宁远县舂陵乡大金盆。至1948年,已递传22代,人口1274人。族人分布在凤形岭、村头坊、大金盆等地。族谱始修于清康熙36年(1697),1943年三修。宗祠分设于凤形岭、村头坊、大金盆。
宁远石鼓邓氏
始祖慕春公,字盛楚,号嵩林,元末以选拔贡由江西临江府新喻县选任衡阳教谕,旋因世乱挂冠弃仕,率四子二侄隐于衡阳长乐里。后长侄美先徙居祁阳矮岭,次侄大先徙居祁阳城头山,长子仕先卜居祁阳永昌乡花山,三子守先卜居广西全州,四子庆先卜居祁阳归阳乡,次子遵先开基于宁远县龙凤乡石鼓源,称为石鼓邓氏。族人分布于中围坊、东田、源头、泉塘、泉江、西岭坳、南冲源、蒋家冲、富家冲、梅子塘、枧下、水东、太源口以及常宁县之洋山板角、四川之合川等地。总祠在石鼓源朝阳市,支祠有二:香公祠在源头,宅公祠在中围坊。
蓝山在城乡邓家村邓氏
始祖什公,明末来蓝山,居城西门附近。至二世仁晖、仁旺迁此。
蓝山大慈乡甘溪邓氏
始迁祖钦公,原籍嘉禾青山脚,宋建炎元年(1127)迁禹公岩,复迁上邓家,三迁甘村。至1931年,凡187户,男299人,女255人,全族人口554人。
蓝山县大慈乡朋佳洞邓氏
始迁祖千和,清康熙由宜章永福乡洛阁塘面迁此。至1931年,凡56户,男91人,女81人,全族人口172人。
蓝山南平乡邓家窝邓氏
始迁祖信德公,清嘉庆间由宁远迁此。至1931年,凡28户,男67人,女72人,全族人口139人。
蓝山南平乡上于岭邓氏
始迁祖贤位公,清时迁此。至1931年,凡21户,男60人,女52人,全族人口112人。
蓝山舜乡高良头邓氏
始迁祖祥星公,清乾隆时自宜章迁此。至1931年,凡25户,男75人,女87人,全族人口162人,又分居洪河洞者160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