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历史试卷【含答案及
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题号 得分 一 总分 一、选择题
1. 19 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 500 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这反映出
A. 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B. 福州开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场 C.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2. 如下图所示 ,19 世纪英国与美国的产品平均年出口值(百万镑)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从这幅图中 , 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A. 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发展成为 “ 世界工厂 ” B. 英美两国出口总额占据世界总量的多数
C. 美国凭借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外贸领域反超英国 D. 英国并未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获益
3. 加试题:俾斯麦考虑的德意志型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 1871 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 德意志政体融合了几大阶级之间的矛盾 B. 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C. 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在德意志创建 D. 君主立宪制最适合德意志统一
4. 19世纪末,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快速崛起,赶超或接近英国、美国等老牌工业国家。这主要由于德意日等国 A. 完善的代议制民主的优越性 B. 摒弃自由主义模式的局限性 C. 后发国家经验汲取的普遍性 D. 国家主导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5. 19 世纪最后二十五年,铁路在全球的扩张达到顶峰。其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投向铁路的资金开始往柏油马路转移。这种现象从根本上是由于 A. 人类开始逐步进入蒸汽时代 B. 人类隔绝的状态开始打破 C.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D. 公路交通比铁路交通投资少
6. 爱迪生告诫助手:“我们必须拿出成果,不能像有些德国教授那样,毕生研究蜜蜂身上的绒毛。”历史学家哈罗德·埃文斯认为,爱迪生的出类拔萃在于:他清楚一点,必须找出一个途径,把灯泡整合进一个经济实用且安全可靠的电气系统之中,否则他发明的电灯泡就纯粹是个新玩意儿而已。埃文斯旨在强调 A. 没有创新的发明只不过是一种消遣 B. 创意转变为商业现实的重要性 C. 科技创新的时代到来 D. 爱迪生发明了实用电灯泡
7. 到 1870 年为止,英国社会问题堆积如山,执政的自由党人主张渐进的改革,并且提出以下改革纲领:保护穷人,使其免除疾病、过分劳累、贫困及意外工伤的折磨;发展教育及工会,作为工人自助的手段;向 “ 膨胀的 ” 、不劳而获的财产征收重税,以便缓和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这主要反映了英国 A. 世界经济中心地位开始丧失 B. 主张社会变革成为时代主流 C. 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 注重社会保障缓和社会危机
8. 从 19 世纪中叶开始 , 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 , 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 , 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 ,
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A. 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 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 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9. 1863 年,赫斯特染料厂总共只有 5 个工人,到 1912 年达到 7700 人,其中包括 380 名熟练的化学家和工程师;巴登笨胺和苏打厂,在 1875 年拥有工人 885 人,到 1914 年达到 11000 人,这些化学工厂后来成为整个工业帝国 ——“ 法本化学工业公司 ” 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德国( )
A.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B. 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 C. 科学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D. 化学工业成为支柱产业
10. “ 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 ” 的政体形式。确立这种 “ 政体形式 ” 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A. 英国 “ 权利法案 ” B. 美国《 1787 年宪法》 C. 法国《 1875 年宪法》 D. 《德意志帝国宪法》
11. 加试题:俾斯麦考虑的德意志型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 1871 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 德意志政体融合了几大阶级之间的矛盾 B. 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C. 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在德意志创建 D. 君主立宪制最适合德意志统一
12. 1895年,恩格斯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 缺乏产生的经济基础________ B. 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C. 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________ D.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3.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的记述: “(1870 年以后 ) 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 作者要强调的是 A. 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推动的结果 B. 工业革命时国家对科技发明投入不足 C. 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了许多科学家 D.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14. 著名学者杰里 · 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文版序言中说: “19 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名目的 ‘ 文明史 ’ 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 20 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 ‘ 相对性 ’ 和 ‘ 关联性 ’ 转移,体现 ‘ 全球互动 ’ 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 ” 对材料解读表述最准确的是
A. 西方近代的史学发展由片面不完善走上全面完善 B. 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C. 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原先文明史观科学 D. 全球史观应该成为当今研究世界历史的唯一科学方法
15. 某学者进行了一场学术演讲,演讲提纲如下图所示,你认为该学者演讲的主题是( )
A. 重大科学理论的出现是科技革命的先导 B. 欧洲是当今世界的科技中心
C. 伟大的科技革命造就伟大的科学家 D. 伟大的历史人物推动历史进程的大发展
16. 这种文化思潮酝酿于 19 世纪欧洲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在西方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的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普遍流行。它是对西方近代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反驳,也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不满与反抗,其中凝结着现代人对自身的价值与命运的深刻思考。下列作品可以体现这种文化思潮的是
A. 《唐璜》 B. 《等待戈多》 C. 《人间喜剧》 D. 《母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