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的分析理论和设计方法。 2、 针对我国西北部地区因环境恶劣导致的黄土路基沉陷、边坡滑塌 等问题,通过野外和室内试验及理论分析,研究黄土路基在不同环境下的强度分布、稳定性特征、降水量影响、融冻机理和边坡防护措施;探讨可靠性和经济性黄土路基设计方法。采用现代CT图像扫描技术,分析沥青混合料微观结构,研究沥青路面水损害机理及防治措施。
3、选择隧道工程基础科学问题:酸性环境下砂浆及砂岩材料的基本性质。开展室内外试验研究,分析材料受酸腐蚀过程中物理、化学及力学特征;建立岩石及混凝土材料中考虑化学反应影响时溶质的扩散控制方程;提出预测大体积岩石及混凝土中酸液浓度扩散范围随时间变化及强度劣化规律的思路与方法。
七、今后设想 1、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人才,发展一支素质优良,有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学科梯队。优化学历结构,使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总数比例达50%,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总数比例达90%。
2、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隧道方向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有创造性,高素质的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人才。
3、引进和应用国内外优秀桥梁分析与设计软件,培养学生应用大型软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我校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隧道方向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4、努力申请国家和省部科学基金,积极联系横向科研项目,深入开展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提出高水平、有影响的科研成果。每年至少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篇。
5、完善道路桥梁实验室建设,购置室内实验设备和室外检测仪器,扩展实验室面积,组织试验人员进行专项技术培训。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把道路与交通实验室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
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资金为动力,促进、完善和发展我校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建设和博士点建设,用五年左右时间,使我校道路、桥梁和隧道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全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陕西省乃至全国交通建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道路与桥梁教研室 (李 青 宁 执笔)
9
2007.12.26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