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文“主题学习”内涵界定 1、什么是语文“主题学习”?
语文“主题学习”是围绕某一“主题”,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主题材料建构的语文学习活动。它以培养学生语言感受力、阅读兴趣为基本目标,以多个文本间的交互体悟解读为基本途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形式,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最终价值取向的合乎语文学科学习规律的课堂教学实验改革。
我们需要抓住几个关键词:围绕某一“主题”(指的是主题的唯一性,教学目标的简约性,可完成性)、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转化为:学生在思考什么,是怎样思考的。这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是课堂生成的基础,也是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基础)、基本目标(培养学生语言感受力、阅读兴趣)、基本途径(语文学习的落脚点还是我们的文本,同以往不同的是,我们用主题学习材料来解读文本,丰厚学生的认识,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基本学习形式(“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新课程标准里面大力提倡的学习形式,它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最终价值取向。 2、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构建主义学者冯·格拉斯菲尔德认为:一旦教师抛弃知识是可以转移给学生的“物品”的观点,就必然会尽力去发现汉字头脑里到底在相什么。只有在作出许多假设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设计途径和方法去引导或修正学生的思维。 我们只有在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了,把注意力放在倾听孩子的话语上了,我们才能明确:那些是学生已知,而不需要教师加以阐释的;那些是学生未知,需要教师加以指导的;那些是学生未知而不能解决或现场教学不必解决的。学生位置的未必一定要列为教学目标,如果列入需要一个条件,即通过现场教学学生能够掌握的。这是有效教学所要求的。如果漠视学生思考什么以及怎样思考,那么,教学的针对性又在哪里呢?当然,对于学生的错误的认识,老师一地更要及时进行纠正。虽然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默莱特”,但是文本意义本身的规定性也不应是其成为可以随意曲解的东西。
三、主题学习和“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关系”
1、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自主互助学习型”策略强化“主题学习”课堂教学实效,他们之间互为表里。
(自主互助学习的相关策略:自主:自我监控策略、自我指导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合作:小组划分策略、任务分割策略、交流汇总策略;探究式学习:实践探究策略、对比探究策略、假设探究策略等等。)
2、追求的价值取向是相同的。(所达到的目的相同)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培养目标。
*自主: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为其自主的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互助:强调的是协作、分享精神,为其在社会性的群体中的适应和发展做准备。
*学习型:在课堂上强调的是一种生成性。这种生成性是落实在课堂师生学习活动之中的,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始末的;同时也在强调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
*主题学习既是一种自主的学习活动,也是一种互助的学习活动,更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这也是主题学习的其中一个意义,后面有论述) 四、“主题学习”之意义解读 1、主题学习是一种生活。
既然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价值取向是提升学生综合的人文素养,哪么我们在课堂上就要重塑学生的精神生活。自杜威从实用哲学主义的角度提出儿童为本位以后,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阅读教学的生活化就成为了国际语文教育的主流。这一理论的有人指出就在于:把教育与课程直接与学生的现在与未来生活联系起来,在学校和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对过去的封闭的以经典文化学习为取向的传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我们现行的教材,不论苏教版也好,人教版也好,都是以“生活单元”编排课文,把编选的范文当作了视为扩展儿童经验的材料,批判过去传统的语文教育只注意“讲得精深”,而不求“读的广泛”。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我们如果仅仅依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我们的实际需求的,于是,我们开展“主题学习”试验,就是想要通过主题学习丰富学生的阅读量,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在大量的阅读中使学生接触它们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和体验,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间接的获取了生活经验,从而获得了对生活的丰富的认识和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生活的学习,是一种生命的成长。因此我们提倡要与文本,要与作者进行对话。为什么要进行对话呢?因为语文学习更多的是对文学的一种解读,在解读中真正的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人物,这样才能体会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教育本身并不仅仅等同与生活,就语文教育而论,语言和文学教育毋庸置疑的居于和心地位。于是,在我们的编写的“主题学习”丛书里面就有了一些古典的经典篇目。这也是我们在现代和传统、生活和经典之间寻求均衡发展,重塑语文教育精神之所在。 2、主题学习是一种积累。
一说“积累”大家都明白,语文学习的却是一种积累,但是积累什么?反思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由于过于注重知识性积累而在其它方面造成偏失,不注重语言材料的积累、情感体验的积累、过程方法的积累,从而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成为僵死不化的东西,知识掌握得多,但整体语文素养却不高。语文是什么?语文是语言,语文课得干什么?叶老早已精辟地回答了:“语文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毫无疑问,语言积累是语文积累的核心。因为文化也是离不开语言的,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
李老师以前曾经对此曾经做过解释:在大量的阅读中我们积累的是语言,语言积累多了可以形成一种积淀,从而可以为学生所用,可以形成一种共鸣。这就是我们以前强调的语文学习首先是一种语言的学习,那么语言学习学习什么呢?我们小学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是落脚在识字和解字的层面,但是一个孤立的字和词是没有生命的,没有色彩的,它必须放在句子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才有了生命力,我们必须通过阅读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生命,所以阅读成为了学生接受语言,积累语言的必经的一个阶段,没有阅读积累根本就无从谈起。我们都说要学生学会表达,但是没有学生充分的阅读做基础,那么这种表达只能说是一种形同虚设的东西。因为他没有生命。阅读实际上就是在学生在共鸣中得到一种提高,就是说人在整个的生命成长过程中我们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是一个由模糊到清晰再到全面的一个过程,这个认识的全面必须是要通过语言来表达的。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有这样的感觉,我对这件事情或事物有这样的认识,但是又无从以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认识,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突然发生某种碰撞,会感觉这恰恰是我想要表达的一种意思。实际上这正是一种语言学习的过程,那么这样对语言的认识对你来讲可能也是刻骨铭心的。 3、主题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活动。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探究活动。所谓的探究活动是指“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或者集体探究一个虚拟的或者真实的现象并得出结论,它是一种需要学生设计研究、收集信息、分析资料、构建证据,然后围绕从证据中得出的结论进行争论的一种学习方法。”从中我们可以找出如下三个要素:1、提出问题。2、搜集资料。3、学习资料,分析、综合材料,得到结论。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先前主题学习的内涵界定:围绕某一个主题(这实际上可以看作是问题的提出),主题学习丛书或者余外搜集的相关文章可以看作是资料的搜集,学生的广泛阅读可以看作是学习资料,“多个文本间的交互体悟解读”可以看作分析,综合资料,那么最终学生对主题认识的丰厚,感悟的明晰就可以看作是得到的结论。 比如说我们认识一个人,如果只从一件事上进行辨别是很片面的,但是我们通过对这个人一生的观察,我们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事物或者某一个观点都是如此。所以说大量的阅读可以让我们获得大量的与这个人、事、物的信息,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这个人、事和物。在大量的阅读中我们通过对各种不同材料的反复的撞击,互相的印证,才能够加深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助于推动我们去深入探究一些我们需要探究的内容。所以说主题学习是这样能够为我们提供大量丰富的、互相去验证的一些材料。你比如说在每一个年级,特定的学年段都有特定的要求,如果我们的学生有了丰富的积累和积淀以及大量的
阅读做基础,那么我们去完成大学里面的文学研究都是未尝不可得。你像有很多文学院的教授他们对文章的解读都不是自己谈个人的认识,它必须要依托于文本,要找根据,找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很多理由都是从很多其他的文学作品中,其他的文字中、文章中去寻找规律,去验证自己的观点。这就变成了我用其他的文学作品,其他的文章来帮助我解读文本,就是成了一个文本互证,文章与文章之间互相验证,互相解读。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解读更有深度,更加有层次。 4、主题学习是一种审美、鉴赏活动。
学生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一种接受真善美、鞭笞假恶丑,使其心灵受到熏陶的一个过程。美的的东西总会在我们的头脑中留下印记,使我们的心灵受到震颤,使我们的灵魂得到净化,进而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在大量的阅读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染,感悟丰厚了,他们的鉴赏能力也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升,同时鉴赏能力提升了,他们就能够从读书中得到一种享受,得到一种乐趣,从而才能做到如苏轼所说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而我们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把这种审美鉴赏活动的所得及时的进行交流,这样才能让他们得到最大的享受。
5、主题学习能促进人的提升。
大量的阅读积累下来以后,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形成流畅的语感。这个时候学生的阅读、表达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样学生的语文成绩、语文水平、语文素养也就得到了提升。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大家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虽然从整体上来看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不能尽如人意,但每个学校、班级总有少数语文尖子生,问他们经验,大多回答得益于大量阅读。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也谈到了这种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无论是中学生中的语文学习尖子,还是一些知名的学者作家,大多在青少年时代有过大量自由阅读的经历,大量课外是他们通向成功之门的必由之路。例如刘绍棠、丛维熙、叶文玲等一批作家就是通过大量阅读走上写作道路等。大量阅读还使曾一度被认为是低能儿的学生奇迹般地改变了命运,进入了优等生的行列,作家权延赤、特级教师钱梦龙等都谈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这种经历。显然,阅读对学生阅读水平、语文能力乃至认知思维水平的提高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进而我们说主题学习能促进人的提高。 五、实验的运作
这个运作主要是学校教师层面的基本运作。当然,这里面还应该有教育行政部分运作;听评课制度、评价制度。这个属于学校管理体系里面的了,所以不再赘述。 1、主题学习丛书的管理和使用制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