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与语境相联系的现象,反映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系。语用学术语,简单地说,就是指词语和语境的关系(如代词的所指)。
5. 人称指别成分可以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从指称对象数量的角度可以分为单数意义和多数意义,在使用中有没有跨人称和跨数量的使用现象?若有,这样使用有什么作用。
有。例如在科技论中经常出现?我们认为……??我们的结论是……?,?我们?是表多数意义的人称,这里实际上仅指一个人,人称跨数量的使用显得更加客观、。又如?这个人性格内向,少言寡语,你问他十句,他就答你一句。??你?是第二人称,实际上指?我?,属于跨人称使用,可以拉近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距离。
6. 学习指别理论,思考“这样、那样”可不可以做指别成分,为什么?
有观点认为,指别成分是就名词词组中的指示词语说的,与代词不同,代词是称代性的。有一部分代词可以做指别成分,如?这只猫?中的?这?,而?这是你的?中的?这?是称代性的。?这样、那样?只有称代功能,不能做指别成分。
7. 参阅课外文献,说明指别、指示、指称、指谓之间的关系。
指别(deixis)源于希腊语,意思是pointing或indicating,表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指示副词等成分的一种功能。语用学术语,是一种依赖语境的指称。
指称(reference):具有指别功能的成分所指的对象:说话人、说话时间、说话地点等,随语境要素而变化。语义学术语。
指示(deixis):言语交际活动中交际各方理解所谈及的人物、事件、过程等与语境相联系的现象,反映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系。语用学术语,简单地说,就是指词语和语境的关系(如代词的所指)。
指谓(denote)是哲学术语,侧重于词语的外延。可以理解为指某一专有名词用来指称某一特定对象的语言现象。如:?达尔文?(Darwin)指英国19世纪的伟大科学家,进化论的创立者。
8. 结合汉语使用实际情况,说明汉语的指别成分有哪些。你是否同意书中的说法?除了书中列举的类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指别成分?若有请举例说明。
汉语指别成分主要可以分为时间指别成分(如:今天、前、从去年)、空间指别成分(如:这里、在桌子上)、人称指别成分(如:我、这、这些)、语篇指别成分(如:上回书、上文、前一部分、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和事物指别成分(如:它、这些、这些个)。另外还有数量指别成分,如:第一、头等、四个。
9. 什么是明示?举例说明。
?明示?是交际过程的一个方面。明示是对说话人而言的,说话人通过某种使听话人?显映的?方式进行编码、表达意图。所谓?明示?,就是指说话人?明确地向听话人表示意图的一种行为?,如果听话人能明了说话人所作的明示行为,那么我们就说这种明示行为便是向听话人显映的。明示行为可以是语言的,也可
49
以是非语言的。例如:A和B在办公室里谈论某事,A很讨厌C,看到C进来,就向B努努嘴,或轻声地对她说,?C来了?。这里,A有可能通过努嘴或话语提醒B不要再说了。A的努嘴动作和话语都是明示的行为,他通过努嘴这个动作或话语行为向B表明了他的意图。
10.参阅相关文献,说明关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其基本观点如何。
关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⑴1979年,威尔逊在《现代语言学—乔姆斯基革命的成果》中首次披露关联性思想的一些内容,并强调关联性概念在任何语用解读理论中都将发挥中心作用。这是斯波伯和威尔逊第一次尝试提出关联理论。
⑵1981年,威尔逊和斯波伯提出用关联原则统括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及其各项准则。
⑶1982年,斯波伯和威尔逊发表了《理解理论中的相互知识与关联性》。 ⑷1986年斯波伯和威尔逊出版《关联性—交际与认知》。分别讨论?交际??推理??关联性??语言交际的一些问题?问题。这些标志其关联理论进入成熟阶段。
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三个方面:
⑴明示推理交际观:交际不仅涉及编码、解码,而且涉及推理。听话人不仅要明白词语的一般意义,更要明白说话人此时此地运用这些词语的特殊意义。?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
⑵关联性的定义:①当,且仅当,一个设想在某语境中具有语境效应时,它才在该语境中有关联。②当,且仅当,一个设想在某一时刻,在某人可及的一种或多种语境中具有关联性时,它才在当时跟该个体有关联。③当,且仅当,某种现象所表明的一个或多个认识跟某人有关联,该现象才跟他有关联。
⑶关联原则:任何明示性的交际行为都意味着本交际行为所传递的假设,具有最佳关联性。
第四节
思考与练习
1. 参阅相关文献,简要说明霍恩二原则提出的理论基础。
格莱斯会话准则和齐波夫(Zipf)省力原则。省力原则或称经济原则,最早由美国学者GeorgeKingsley Zipf于1949年提出,Zipf试图用省力原则来解释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省力原则不仅给语言学以很深的启示,同时它对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诸多其它学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Zipf是这样来解释省力原则的:第一,省力是一种平均量。一个人一生要经历很多事情,他在一件事情上的省力可能导致在另一件事情上的费力。反过来,在一件事情上的费力,又可能导致在另一件事情上的省力。第二,这只是一种概率而已。一个人不可能事先绝对地肯定某种方法一定能让他省力,他只能有一个大概的估计。省力原则具体应用到语言学领域中,认为有两股既相互矛盾而又相互影响的力量,一股是?统一的力量?,或者叫?说话人经济原则?。这股力量是以简化为目的的,即说话人希望自己说得尽可能少,最理想的情况是能用一个声音来表达一切意义,以减少自己编码时的困难。另一股力量是?分化的力量?,或者叫?听话人经济原则?。这是和第一股力量相反的,以反歧义为目的的力量。根据这条原则,听话
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