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辽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下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16 21:28:5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辽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下

教材辅导

本册教材由我们生活的地球、珍惜人类共有的家园、走进地球村三个单元构成。

本册教材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地理环境以及人文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性以及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和能源紧张等当今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体会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懂得要珍惜人类共有的生存环境,并将保护环境视为人类共有的责任。

第一单元 我们生活的地球

一、单元介绍 设计意图

本单元是遵照课程标准“走进世界”第一条 “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识。”和 “我是中国人”第十四条“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的内容标准要求编写的。

设计本单元意图是引导学生认识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地球,理解、体会地球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理解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懂得要遵循自然规律,爱护大自然的道理。 单元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初步了解世界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识

3.了解大自然的力量给人类带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认识大自然有为人类造福的一面,也有给人类带来灾害不可抗拒的一面。(地震、海啸、台风、火山、雷暴、泥石流等等。)

4.了解各类自然灾害形成危害的特点,学习灾害中自救、互助的方法,提高自救自护能力。(教师用书中的目标没有提到各类自然灾害形成危害的特点,我认为了解灾害特点,是成功预防和避险的前提。) 单元结构

揭开地球神秘的面纱、大自然的力量两课构成。 教学提示

1.本单元知识专业性较强,要认真备课,知识讲授要准确到位。2.教学过程要注意目标达成。 二、课节分析与教学 1.揭开地球神秘的面纱(5课时) 编写意图

本课意在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地球。 达成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探求科学奥秘的兴趣。 2.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世界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知道世界分为七大洲和四大洋。 3.了解海陆的变迁,渗透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4.知道地球是目前所知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初步了解地球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

5.初步体会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初步形成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结构

宇宙中的小行星 蔚蓝色的星球 地球上的大洲与大洋 宇宙中的小行星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教学要点:(1)通过文字叙述和一组学生议论,让学生从外观上宏观地把握人类家园——地球在宇宙空间的位置。(2)通过一组学生议论和实验活动,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目前所知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了解地球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 2.主要教学活动

交流活动:课前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地球相关知识的资料,教学时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介绍自己了解到

的有关太阳系、地球知识。

讨论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探索地球影响生命起源和发展的环境因素。

实验活动:参阅教材开展植物生环境条件实验,验证温度、空气、水是生命存在的必备条件。

蔚蓝色的星球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教学要点:(1)通过杨利伟的太空感受引入和比例图,让学生知道世界海陆分布。(2)通过资料介绍,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大小。(3)通过一系列图片和文字介绍,揭示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主要教学活动

讨论活动:播放地球全貌纪录片(有条件)、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各种地球卫星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为

什么从太空看地球是蔚蓝色的?讨论后,引导学生参阅教材比例图,了解地球海陆分布。

阅读活动:阅读教材关于地球大小的资料,也可补充一些地球大小的相关数据,对地球大小有一个认识。 交流活动:阅读教材,交流从古到今,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探索过程?使学生了解人类

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大致几个阶段: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的地球形状——卫星拍摄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

讨论活动: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的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人勇

于探索的精神。)

地球上的大洲与大洋

1.教材分析

本课题主要教学要点:(1)通过地球仪上的学问框题,使学生了解地球仪、东西半球划分图、大洲大洋分布图、南北半球划分图,知道七大洲、四大洋。(2)通过美丽多样的地形框题,使学生知道陆地的地表形态(主要地形)和人类生存的关系。(3)通过沧海桑田框题,使学生知道海洋与陆地并不是静止的,不断在变迁。渗透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主要教学活动 地球仪上的学问

实物介绍:教师出示地球仪,介绍地球仪概念。

实物观察、探究:分组观察地球仪,根据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探究:地球仪为什么要绕着一根轴转动哪?

地球仪上的不同颜色和符号分别表示什么哪?地球仪上横向和纵向的线是什么,他们有什么作用?使之认识地球仪。

阅读交流:阅读教材,交流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阅读地图:出示大洲、大洋分布图,介绍大陆、岛屿、大洲概念。引导学生阅读大洲、大洋分布图,有哪

些大洲和大洋。 美丽多样的地形

阅读地图:阅读世界地形图,了解陆地的地表形态(主要地形):山地、平原、丘陵、高原、盆地五种基

本地形。

观察交流:观察五种地形示意图,阅读图注,说一说五种地形的海拔高度和地表起伏特点。

讨论交流:参阅教材,结合家乡的地形,讨论、交流:不同的地形所造成的不同地区的不同资源与气候条

件;不同的地形地貌使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过有哪些特点;家乡的地形给家乡的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沧海桑田

探究分析:参阅教材,结合搜集的资料,讨论探究:喜马拉雅山的岩石中海洋化石、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

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等说明了什么?(说明海洋与陆地并不是静止的,不断在变迁。渗透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拼图活动:参阅教材,进行拼图活动。讨论:通过拼图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2.大自然的力量(3课时) 编写意图

本课教材从正反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感受、了解大自然的力量。从知识角度讲,使学生了解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的种类以及形成原因;从能力培养的角度讲,重点提高学生在灾害发生时的生存能力;(掌握

一些自然灾害的知识与自救和互救的方法。其实还应培养学生的求生意识。)从情感价值教育的角度讲,注重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意义。(对大自然的认识、培养学生遇险中求生存的意识。) 达成目标

1.初步了解大自然的力量以及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知道自然灾害对生命的危害性与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性,(各类灾害的危害、破坏性特点。)感受自然灾害的不可抗拒性,懂得要遵循自然规律、爱护大自然的道理。

2.懂得危难中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增强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意识。

3.体会科技的发展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学习灾害中自救、互助的方法,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4.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结构 利用大自然的力量 感受大自然的另一面 利用大自然的力量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教学要点:通过直观图片和详实的数据,展示了大自然所蕴藏的巨大力量, 从正面的角度,介绍了大自然的巨大力量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影响。 2.主要教学活动

搜集资料:课前引导学生搜集关于体现大自然力量以及给人类带来的正、负面的影响图片、资料。 交流展示: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交流:通过图片和资料介绍,说明了什么?古代人类是怎样利用大自然

的力量的?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又是怎样利用大自然的力量的。

讨论交流:谈一谈你对人类今后对大自然力量的利用有哪些设想。

感受大自然的另一面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教学要点:(1)通过典型事例,从负面的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巨大力量,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灾害极大的破坏性。(2)通过图文,介绍了比较常见灾害的现象、原因、避险知识。 2.主要教学活动

提示:在进行各类灾害的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从灾害的现象与破坏性、原因、避险方法几个方面来分析;另外,知识性较强,要注意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注意纠正错误方法。

调查活动:课前组织学生进行自然灾害的调查活动。

搜索更多关于: 辽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下 的文档
辽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y2174ht4n3z01x0bcmz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