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宗教传播原因及对策的分析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校园中的“宗教热”持续升温,目前北京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占学生总数的5%左右[1,2]。从已有的研究来看[3,4],高校宗教传播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从信仰选择上看,大学生信仰最多的是基督教;第二,从信仰动机上看,大学生信仰宗教主要注重精神层面,而不是基于现实需要;第三,从信仰组织上看,大学生较少参加正式的宗教团体,一般都有联系紧密的团契生活;第四,从信仰影响上看,大学生信念宗教后,对待人生和社会的态度发生明显改变。
1 普通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及分析
大学生信教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宗教文化独特魅力的吸引和信教人士及宗教活动的影响与吸引等,具体概括如下:
1.1 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西方价值观的多重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是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当代大学生身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当中,价值观念受到很大冲击,部分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当现实的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转而求助于宗教,祈求万能的神拯救世界,保佑自己。从国际环境来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大学生群体能轻易接触并感受西方宗教文化;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加大对我国大学生进行宗教渗透的力度。各种因素的错综叠加,使得思想活跃、渴望新知、敏感脆弱的大学生在日趋浓厚的宗教氛围中开始接触并信仰宗教。
1.2 大学生群体自身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心理调节功能。当前大学生的主体为“80后”、“90后”,他们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相当一部分为独女子女,他们勇于追求,敢于担当,注重网络交往,现实中较为独立,但因为没有艰苦生活的磨砺,抗挫折能力较差,一旦前进道路出现坎坷,容易对人生感到迷茫;因为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导致部分学生的功利化倾向;此外,因为缺乏现实交友圈落,精神生活空虚,内心脆弱。当他们面对苦恼和困惑时,借助于宗教来排解内心的苦闷、思想的困惑、精神的不安以获得心灵的慰籍和解脱。
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随着中央16号文件的出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授课方式等有了很大改观。但不可否认,由于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和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影响,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正面、单向灌输为主,说教意味重,部分内容脱离实际,往往容易忽视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不足。因此,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极易导致学生出现理想的迷失、价值观念困惑,或无能为力,或无所适从,以致走向宗教。一部分学生出现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时,不是寻求党团组织和相关教师的帮助,而是借助于宗教,这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亟待加强实效性和针对性。
2 高校宗教传播对策分析
高校是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的基地,大学生是未来建设国家的栋梁,党中央高度重视宗教对高校的渗透问题,国务委员刘延东2010年5月30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全面论述关于抵御和防范宗教对高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