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3单元 第3章 第3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第1课时)教案2 (新版)济南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21 9:07:1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物质运输的途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识别血液循环模式图,辩证的分析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3)、阐明血液循环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图形观察,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医学思维方式,学会根据病变部位分析药物治疗到达病灶的途径。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备好课;制作PPT课件。

学生准备:(1)上网查阅科学家哈维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者。

(2)准备好水彩笔(红色、蓝色)选好中心发言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引经据典 导入新课 (2分钟) 教师活动 导语:发现血液循环的科学家哈维说:“太阳是世界的心脏,心脏是人体的太阳”,血液在心脏的给力下,日夜不停的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管道里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我们把这条生命的“江河”称为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的途径也就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途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1) 学生活动 倾听老师的引经据典, 联想体内神奇的生命“江河“ 明确知道《物质运输的途径》与教学内容中血液循环的途径的统一性。 设计意图 用血液循环的发现者哈维以及他的语言来引入,学生的崇拜感和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了起来。 1

温故知新 探索规律 (5分钟) 任务驱动 层层推进 (20分钟)

教师阐述: 心脏,被人们誉为“生命之泵”,血管是周密的“运输线”。人体各组织器官,都需要血液的供应进行新陈代谢。在没有详细解读教材之前,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吧。 ? 出示心脏结构图: ? 师生共同总结规律: ①室连动、房连静; ②心脏内血流方向: 静脉→ 心房→ 心室→ 动脉 ③血管内血流方向: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 整体建构人体内血液的总体流向: 血液总是沿着“心室→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心房”循环流动。 过渡: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封闭式的管道中循环流动,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这条运输线路被我们成为血液循环,什么是血液循环呢?血液循环的组成路线究竟是怎样的呢?血液循环对我们人体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呢? 一、初识血液循环: 提出问题 (1) 什么是血液循环? (2) 按照血液循环的途径分哪几种? 教师小结: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就是通过血液循环实现的。 二、解读血液循环: (一) 初步探究血液循环: 温故知新 寻找规律: 回忆问题、思考回答: (1)心脏由哪四个腔组成? 哪个腔的壁最厚? (2)与心脏四腔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 (3) 心脏中哪些部位有瓣膜?这些瓣膜有什么作用? (4)你能说出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向吗? (1)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在哪里? (2)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液循环途径分别是怎样的? 血液循环流动之所以能够沿着一定的方向,都是与心脏的结构直接相关的,心脏结构掌握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就会迎刃而解;建构人体血液流动的总体路线,为学生学习体 循环和肺循(5)根据瓣膜的作用,推测心脏内以环做好铺垫。 及心脏与相邻血管间血流的方向应该 是怎样的? 主要是让学 生通过阅读 课文内容理阅读课文(P54~55)、理解概念: 解血液循环? 在心脏的推动下,血液在 的概念,就会血管中按一定的方向不停的流动,这很好的体会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 到人体物质 的运输就是? 血液循环可以分为体循环 通过血液循和肺循环两条途径。 环来实现 观察示意图、探究发现: 通过观察,在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线路的同时,能发现起点和 终点的特点:(一)观察图形、描述途径: 都是从心脏? 体循环起于左心室,止于 的心室出发,右心房;肺循环起于右心室,止于左终点都是另心房。 一侧的心房。 ? 体循环、肺循环的路线: 2

教师小结: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不论是体循环还是肺循环起点都是心脏的心室,终点都是另一侧的心房。 (二)审视讨论血液循环: 导语:两条循环途径看似独立,他们真的没有联系吗,让我们认真审视,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吧。 ? 明确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长短与心脏 的结构相适应的特点. ? 明确两条循环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 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途径。 ? 明确血液在一次完整的血液循环的过 程中要经过心脏两次。 师生总结: (1)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左心室壁最 厚,收缩能力强,与体循环距离远相适应。 (2) 两心室同时收缩,所以体循环和肺 循环同时进行。 (3) 途径共同规律:心室→动脉→毛细 血管→静脉→心房。 (4) 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心脏。体 循环和肺循环共同组成人体的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 教师小结:血液在人体内循环一周大约需要20~30秒,效率非常高,血液循环一旦停止,机体各器官、组织因失去正常的物质运输而发生新陈代谢障碍。 设疑:血液循环怎样来实现物质的运输呢? (三)深层解析血液循环: 导语:认真观察血液循环示意图,根据颜色提示,细致分析途径中的血液变化、部位和原理。 (二)审视途径、讨论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思考问题的形式,重新审视血液循环的途径。 (1)体循环和肺循环相比,那条途径更长?心脏的结构与之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 (2)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还是一先一后? (3)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的共同点是什么? (4)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 (三)察“颜”观色、对比理解 ? 体循环: (1)体循环过程中,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2)发生的部位在组织细胞处。 (3)是因为血液和组织细胞发生了物质交换,为细胞运来所需的氧气和养料,运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 ? 肺循环: 1、体循环: (1)肺循环过程中,血液由静脉血变(1)体循环过程中,血液发生了哪些变化? 成了动脉血。 (2)发生变化的部位在何处? (2)发生的部位是肺泡处。 (3)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是因为血液和肺泡之间通过气体2、肺循环: 扩散作用发生了气体交换。 (1)肺循环过程中,血液发生了哪些变化? (2)发生变化的部位在何处? 采用初步认识、重新审视并讨论的教学设计,能诱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与合作探究中突破难点,在对左心室壁最厚,与体循环距离远相适应的思考中,培养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深层解析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发生的变化,教师出示循环途径的彩色示意图,学生通过察“颜”观“色”,思考、讨论与分析。能够真正理解血液通过循环流动为细胞运来所需要的氧气3

(3)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小结:体循环实质是机体进行物质交 换的过程;肺循环是机体进行肺换气的过 程。 (四)要点把握血液循环: 导语:为了更好的掌握血液循环,我们要把握好以下三个要点: (1)“两个途径” (2)“两处交换” (3)“两对概念” 你能通过思考总结出来吗? 教师小结: ? “两个途径”即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 径及其它们相互协同的关系。 ? “两处交换”即血液在流经身体各部 分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以及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所发生的物质交换,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也是血液循环的意义所在。 ? “两对概念”即动脉与静脉、动脉血 与静脉血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五)警示判断血液循环: 导语:血液循环的过程中,出现了让同学们易误易混的知识,我们要拨云见日,清晰理解呦 1、血液循环中,不同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有什么不同? 2、有人说:“在动脉血管中流的是动脉血,在静脉血管中流的血是静脉血。”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教生总结: 体循环:(动→动,静→静) 肺循环:(动→静,静→动) 心 脏:(左→动,右→静) (六)擂台训练血液循环: 导语:学习了血液循环的知识,我们就通过做题训练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吧 【针对性训练】(2011.十堰) 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随血液到达指端。由指端返回心脏时,将先回到心脏的哪个腔?再经怎样路径才可能到达脚趾( ) A、右心房 肺循环与体循环 B、左心房 体循环与肺循环 C、右心房、肺循环 D、右心房、体循环 【课本P57的第2题】 一滴血打算去“旅行”,它从左心室出发,最后

(四)讨论发言、归纳总结: (1)两个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 (2)两处气体交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3)动脉血和静脉血;动脉和静脉。 ? 易混概念、重点思考: 怎样判断“动脉血和静脉血”;“动脉和静脉”。这两对概念呢? ? 清晰判断、交流归纳: 血液名称根据血液含氧量的多少来判断:含氧多、颜色鲜红的血叫做动脉血;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叫做静脉血。 血管名称根据输送血液的方向来判断:带血液离开心脏的血管叫动脉;带血液回到心脏的血管叫静脉。 (五)各抒己见、发现规律: ? 体循环中,动脉里流的是动 脉血,静脉里流的是静脉血;在肺循环中,动脉里流的是静脉血,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 ? 列举事实、澄清错误: (六)展开想象、绘制途径: 1、缜密分析:本题要明确体循环是机体进行物质交换的,红细胞到达指端和脚趾主要是运送氧气,要经历两次体循环;第一次体循环应该先回到右心房,经过肺循环后,再经过体循环才能到达脚趾。 所以答案为A 和养料,运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 引导学生把握好这三个要点能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过程中因为有了交换才出现血液成分的变化。理解思路更清晰。 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能总结血液循环过程中的血管以及血管血液流动的规律。还能明白不能用血管的名称来判断血液。 能通过想象,并亲手绘制血液循环路线,能加深对血液循环途径的熟练掌握,更充分理解血液循环中的物质变化,加深对血液循环意义的理解。 这样的设计,能够寓教于4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3单元 第3章 第3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第1课时)教案2 (新版)济南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yqfg90dty9d31q9p63i6j6mw9sjow00dt5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