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皖西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1004班
王前春学号:2010011441
内容摘要: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资源竞争越来月激烈,陆地上的森林以每年1300万公顷高速在减少,可利用的的淡水资源日益减少,而占地球总面积71%海洋却拥有着大量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资源,开发海洋资源已成为众多国家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海洋资源:海洋资源丰富,包括海洋能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水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洋土地资源。
海洋能资源:海洋能资源包括潮汐能、海流能、波浪能、海水热梯度能和海水盐度能等, 这些海洋
能都是无污染的可再生资源, 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其中潮汐能是最早被用于大规模发电的能源。我国潮汐能是1.8*108tkw可提供总装机容量 3.6*107kw年发电量为,度9*109。
海洋生物不仅是重要优质的蛋白资源,而且它还含有较高的有机碘、胡萝、素、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多糖等陆地生物所缺少的有益成份。海洋生物资源包括海洋水产品资源、海洋医药资源和海洋生物基因库资源。对海洋水产品资源的
开发, 著名科学家曾呈奎院士提出了“海洋水产农牧化”,实践证明它是持续开发利用我国海洋生资源的必由之路。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水养殖业。海洋医药是新兴的海洋产业, 具有广阔发展前途。我国根据传统的中医药学,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将其中具有生理调节功能的物质提取出来, 制成有保健
或疗效作用的功能食品、海洋药物和诊断试剂,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海洋生物基因库的研究是经济海洋生物种质资源研究的重要内容。
海水资源:海水资源辽阔的海洋水体(1.37*108km2)中,溶解了80多种总量达5*1016t, ‘的化学金属元素, 海洋化学资源如此巨量, 人们一旦找到技术经济可行的方法未来的海洋将成为一座开发不尽的“水中矿山”。我国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建国以后, 尤其在我国莱州湾沿岸发现巨大的地下浓缩海水后,海水制盐年产量大幅度上升。1995年我国澳素产量超过了30000t, 已进入世界溴大国。我国的海水淡化已进入生产应用阶段。在淡水技术方面, 膜蒸馏装置的设计和制造已达国际水平。从长远看, 海水淡化是解决饮用水资源不足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而海洋水目前主要用于工业的循环用水和冷却水。
海洋土地资源主要是海涂, 还包括潮上带和部分潮间带和辐射沙洲。建国以来, 我国利用滩涂围垦了大量土地, 修建了许多农场和工厂, 不断伸长的海岸和滩涂为我国的
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断增长的土地资源。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已被世界大多数国家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我国也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必须努力贯彻执行这一基本战略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尽管从事不同学利的学者从各自
学科角度出发所持的看法有所不同, 但公认的概念是由挪威首相布沦特兰夫人领导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出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界定的概念, 即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应迫求两方面的公平一是代内平等。任何地区或国家都不能无限制的自由发展, 都必须以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的发展为保证。因为在环境和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自由主义的发展必然会给周地区产生不可估量的副作用。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 但当今世界的现实是少数国家和少数人富足, 而多数国家和多数人还较为贫困。富有者为求最大利润和奢侈享受而滥用资源, 占世界人口约26%的发达国家耗用了占全球约80%的能源、钢铁等资源, 而贫困者求生存的基本需
求都不能满足。这种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现象任其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代际平等。因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当代人不能只顾自己的发展与需求, 而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条件和求发展的能力。当代人应该为后代提供比从前辈人所继承的更多的自然财富, 让一代的发展更比一代好。
持续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应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强调发展应有限制, 没有限制就没有发展的持续。发展必须顾及环境和资源的临界性, 应调整和改变传统的发展和消费模式, 避免不可逆转地破坏环境和耗尽资源。发展一旦破坏了人类自下而上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发展本身也将终止。
共同性原则。因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的差异, 虽然世界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采取的发展政策、具体目标、实施手段等有所不同, 但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 所体现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应该是全球人共同遵从的。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总目标只有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才能实现。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其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之间的平衡。即经济发展不是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 而是不降低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