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高识图能力的《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的教学探索
吴秋水
【摘 要】摘 要:熟练识读建筑工程图纸的能力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一项基本核心能力,关乎着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施工员职业岗位群的工作。通过在教学中的实践,针对如何提高学生识图能力,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期刊名称】林区教学 【年(卷),期】2012(000)004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识图能力;建筑识图与构造;教学探索
《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之一。主要讲授建筑制图的基本知识、建筑形体的投影、建筑施工图与结构施工图的识读绘制及建筑构造的相关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查阅建筑工程图集,熟练识读建筑施工图及认知相关建筑构造的能力。其中,熟练识读施工图纸的专业技能不仅为《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后续专业课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支撑,还关乎着学生毕业后能否实现“无缝对接”,胜任施工员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为提高学生识读工程图的能力,经过在教学中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1 基于提高识图能力的课程内容整合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采用的是“2+1”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两年,顶岗实习一年。《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课程内容多,课时量有限。以前的教学是把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识读与绘制的内容全部放在本课程讲
解,由于建筑结构的相关专业课没有跟进,所以,讲解结构施工图时,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吃力,结构施工图识读效果差。针对这一问题,相关专业课老师进行了明确分工,《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负责建筑施工图的识读与绘制讲解,《建筑结构》课程负责介绍结构施工图的识读和绘制。识图能力有了各自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课时量也相对充沛,学生识图实践的时间有了保证,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涉及到许多现行的标准、规范和规程,基础理论较多,在整合知识内容时,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理论与工程实践不脱离。例如:简化投影基本知识中有一定难度但实际应用性不强的点、线、面投影的综合性作图内容;简化轴测图的讲解,只是把其作为辅助学生建立空间立体模型的一种工具进行介绍,不作过高要求;重点讲解建筑形体三视图的投影。又如在建筑构造部分,弱化学生认知感较差的地下基础构造讲解,讲得过于详细,课时不允许,且会使学生有厌倦情绪,不利于培养学习的自信心,把这部分内容留给后续的《地基基础》及《建筑结构》课程精讲;简单介绍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和木窗构造,详细讲解工程实际中用的较多的钢筋混凝土现浇板和塑钢窗构造等,缩短与实际工程的差距,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将来能学以致用。在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上首先讲授建筑制图基础部分,把建筑构造提前到第二部分,最后讲授建筑施工图识读与绘制;使学生在扎实地掌握了制图理论知识和构造专业知识后再去识读综合性、专业性都较强的建筑施工图。经过以上的课程内容的分配、优化和重组,对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对构造的认知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2 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综合应用提高识图能力
俗话说“教无定法”,我们并不反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它在基础理论知识的讲
解上是适用而有成效的。但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识图技能,我们又在教学中引入针对性、实用性更强,能将“教、学、做”紧密结合在一起,并能体现互动性的多种教学法。这样,教学手段更加灵活,教学过程更为生动有趣。 2.1 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就是利用和借助语言、动作、实物、图片、模型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方法。建筑形体三视图投影和建筑构造部分讲解时内容专业性强,讲解非常枯燥,且学生缺乏立体感性认识和建筑常识。因此,在授课时要用多媒体课件配合黑板板书及建筑形体构造模型综合讲解,并在制作的课件中多插入平时积累制作的投影动画、建筑行业有代表性的构造图片和工程构造录像,让建筑形体、构造原理和做法由平面变立体,由静变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直观效果。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培养起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为熟练识读建筑施工图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到现场,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形式。有时教师在课堂上讲泛水、变形缝等构造时,学生常茫然不知所云。其实,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学生带到建筑工地现场讲解。“百闻不如一见”,课堂上一两节课讲不清的构造组成和详图,在现场可能十分钟就能解决问题。但现场教学法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如工地太远、交通不方便、路上时间过长、施工现场不够安全等。为解决以上困难,我校建设了构造模型室和实训基地,模拟建筑工地场景,放置常用建筑构件(老生施工实训留下的成果可以利用),使学生身临其境,达到了解建筑构件,读懂施工图的目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