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施工进度计划及双代号网络计划 3.1施工总体安排及施工总进度计划
本工程包括以下主要工序:⑴进场并完成三通一平工作;⑵修筑导流洞临时围堰及打通导流洞;⑶上下游围堰截流及闭气;⑷坝基开挖及基础清理;⑸溢洪道基础开挖;⑹坝体上游帷幕灌浆及防渗墙施工;⑺溢洪道边墙施工;⑻坝体填筑;⑼迎水面干砌;⑽ 坝顶公路;⑾引水及灌溉隧洞施工;⑿;⒀ 溢洪道浇筑;⒁ 溢洪道交通桥施工;⒂ 溢洪道回填;⒃ 导流洞封堵;⒄圣安东尼奥排水渠施工;⒅ 竣工资料汇编。
本工程进场后,在两个月内完成临时设施建设,包括职工住房、办公用房、水池、变压器安装、空压机房、设备停放场等。并修通块公路至导流洞口的施工便道。2010年7月份开始进入导流洞施工,并争取在2010年12月底打通,在2011年4月雨季结束前完成,同时在第一个旱季里完成溢洪道的砂石岩层的灌浆加固、消散池、泄洪水渠以及降水井点的施工及保护。导流洞开挖时,废碴和合格上坝料均运往下游弃碴场,但应分开堆放。2011年5月开始施工上、下游围堰及引水道,争取一个月完成施工并实现改道。然后花5天时间完成基坑排水。2011年6月开始大坝主体施工,在第二个旱季主要完成基础开挖、运输、土工膜、垃圾处理、膨润土防渗墙、心墙回填、过滤层回填及普通回填等施工,在第二个雨季来临前达到海拔36米标高。2012年5月开始继续进行大坝填筑、溢洪道剩余工程、桥梁、坝顶道路、迎水坡面、底部排水、导流洞封堵等施工。其它如引水及灌溉隧洞、圣安东尼奥排水渠等工程穿插安排施工。2013年1月至4月完成工程收尾、验交。
由于在2012年1月讯期前,坝体填筑才完成基础部分,故对围堰及排水的要求较高,要求在汛前对围堰进行加固并准备好防洪渡汛材料。
由于要在2013年1月讯期前,坝体填筑要达到设计标高,并完成主要工程量,故第三个旱季的施工强度较高,并列工序也较多。
3.2进度网络计划图及进度横道图
施工进度网络计划图及进度横道图见附件二。
4主体工程的主要施工程序、施工方法及说明 4.1施工测量 4.1.1平面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网布设根据地形条件和放样需要,设为四等。平面控制网设计为三角控制网,测边、测角仪器必须匹配。
平面控制网点设立保护装臵,防止误撞破坏。控制点发现位移迹象,查明原因进行复测。一般在开挖前全网复测一次。
4.1.2高程控制网
根据提供现场实际情况,拟组成水准、三角高程混合网。将水准网点与平面控制点联测,将平面控制网布设成三维网。
施工控制网测设严格按规范执行。施工控制网技术设计报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执行。控制测量成果报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使用。
4.1.3施工放样
施工测量放样贯穿整个施工过程,施工放样所采用测量点均以控制网点为基础,原则上直接采用控制点进行放样。放样标志分为纵向、横向与横断面三种。
4.1.4竣工测量
竣工测量资料从工程开工开始积累。包括原始地形图、控制测量资料、重要部位放样资料、开挖形体检查单、工程竣工图表、设计监理要求的其它竣工测量项目等。
4.2施工导流与渡汛
导流工程位于左侧,包括围堰,入口,水闸隧道,通道井,返回渠道和反围渠道。 分流隧道位臵在左岸,到溢洪道排水管排水口的长度为314.49米。河口的截面呈矩形,在三边成喇叭口,通向一个3*3米的方形截面,在这里有堰的槽,以后流经一段过渡段,在这段上设计了底部排水管的入口结构。隧道有两种截面类型,一种是圆形截面,直径3米,位臵在闸门舱前;另一种是马蹄状的截面,直径为3米,位臵在闸门舱之后。
首先要施工导流隧洞,导流隧洞采用爆破开采方式进行,由于该导流隧洞后期还要改造为泄水构筑物,因此要求在作为导流物施工时要注意其开挖的精度和使用过程中的维护。
4.3大坝坝体工程 4.3.1土方开挖
土方开挖范围包括大坝坝体底部的清基和导流隧洞和引水隧洞、大坝左侧的溢洪道等部分的开挖。
4.3.1.1大坝坝体底部的清基
清基包括植被清理和表层土、淤泥的清挖。植被清理主要是回填区域内的树根、废渣及监理指明的其他有碍物。表层土主要指含细根须、草本植物及植物的表层有机土壤。淤泥指河道、沟道内淤积的泥砂等。在清基过程中发现地质情况与资料有较大出入时,要及时通过业主、监理通知勘察、设计单位进行补充勘测。承包方协助勘测、设计和监理单位共同研究处理措施。清基要延伸到填筑轮廓线外5m。
根据现场地质情况和设计要求,本工程清基采用200KW挖掘机清理、推土机配合,再用自卸汽车运至弃土场,弃土场土方用120KW推土机整平修坡。
4.3.1.2质量控制措施
开挖前,会同监理工程师对开挖原地形平、剖面测量复核检查,会同监理工程师对对施工图纸所示的建筑物开挖尺寸进行开挖剖面测量放样成果检查,对开挖区周围排水和防洪保护设施的质量检查和验收。
开挖过程中定期测量校正开挖平面的尺寸和标高,以及施工图纸规定的边坡坡度和平整度,及时整理放样成果,机械施工应予留20cm基础保护层,采用人工开挖。
开挖完成后,会同监理工程师等人进行基槽验收,检查基础开挖面的平面尺寸、标高,河堤边坡坡度以及相应部位的平整度;检查基面积水情况,保证基面土壤不被积水侵蚀软化受扰动,对已软化的土壤应予清除。
开挖过程中符合回填的土料及时送往临时堆土场,并加强保护,以保证其用于回填时的回填土质量。
4.3.2 土方填筑
土方填筑以大坝坝体土方填筑为主,其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论述如下: 4.3.2.1料场布臵
本工程坝体为含粘土芯墙的土石坝,坝体总土方填筑量约为171万m3。根据设计图纸,用于大坝和路基填料的采料场主要有:Jobo Alto,位于大坝所在地的周围,是一座圆形小山,海拔高度为170米,作为主要的采料场使用;Jobo Bajo,位于大坝所在地下游约300米处,海拔高度在30米和70米之间。
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本次填筑分为有抗渗要求的填筑体和一般填筑体,以及有滤水要求的填筑体等。本次有抗渗要求的填筑体和一般填筑体填筑要求密实度不小于96%,有滤水要求的填筑体填筑要求密实度不小于60%。
4.3.2.2 测量控制
开工前根据业主的交桩,对工地原设控制点进行核查及核测,然后用全站仪及水准仪,把这些桩点引至坝轴线两端坝体以外,不受施工、滑坡等影响的适当地点,设永久性的标志,并标明桩号,架设标架。
设臵坝轴线的同时设臵若干纵横辅助线,作为坝体施工放样的主要控制线。根据三角网和导线点按设计图纸要求定出轴线和辅助点,在坝体周围测设足够数量的高程控制点,其精度符合每km误差〒6mm,往返各测一次,往返比较误差,符合环线闭合差为〒4√n,n为测站数。
坝体周围设臵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分别编号,绘制平面布臵图,施工期间妥善保护,且定期校核(每年复测1~2次),如超过允许误差,及时更正,如有遗失,及时补设。
开工前实测坝及原始纵横断面,放定坝脚清基及填筑起坡的边线。纵断面测量,沿轴线每20~50m设一控制桩,如遇坝岸渐变段、两端岸坡和地形变化较大的地段,桩距可适当减少。横断面以超出坝边线20~50m为宜。开始填筑前,测绘地基地形图和横断面,按清基完成后的地形测设填筑起坡桩。
施工中每一道工序开工前,测设原断面,放出本次控制线,过程中跟班检测。坝体填筑过程中,每上一层土料必须进行一次边线测量。坝体填筑后削坡前,定出削坡控制桩,削坡后施测断面并与相应设计断面相比较。施工期间定期进行纵横断面进度测量,并将成果绘成图表,算出有效方量。每一阶段结束后测设坝址附近施工区域地形图,为下阶段施工提供资料。
测量人员分班跟踪作业,交接时说明测量状态并在测量结果上签字。
施工期间妥善保管所有施工定线、进度、方量、竣工等测量记录、计算成果和绘制的图表。
在施工及运行期,为了检测土坝的工作状态,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分析原因,防止发生事故,为设计、施工及科学研究提供资料,必须对坝体进行系统的定期观测工作,埋设观测设备。观测由专职人员进行,做到埋设及时、可靠,并做好相应的观测分析及安全防护和保卫工作。观测设备埋设前仔细检查、固定,编号无误后方可埋入,埋入后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严防机械及人为损害,如有损坏,及时补救或补设,并记录在案备查。在施工期间,所有观测项目均按时进行,及时整理、分析资料,遇到异常情况,及时向技术负责人汇报,技术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同设计人员协商对策。
4.3.2.3试验段 【试验原理】
试验的基本原理是采用逐渐收敛法。进行试验时,先根据击实试验确定最优含水量,也就是选用击实试验确定最优含水量的土料试验,变动铺土厚度及碾压遍数各三次,确定最优含水量下最佳铺土厚度和最佳碾压遍数。
根据土料来源不同,分别在不同料源地选取两块16〓30m2的平整场地用于做试验。 用天然土料场的土料进行含水量试验,确定最优含水量。然后在每个试验段分别就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