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师恩难忘》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之所以设为首课,我想编委会肯定考虑到9月10日的教师节。新接手一个班级,又早有耳闻八(1)班智商较高,但情商木讷。所以上好这堂课意义深远。课前我搜索、学习了各种渠道的资料,准备打响开学的第一炮。
教学一开始,我紧扣《师恩难忘》课题,让学生读题思考,产生疑问。果然,学生思维活跃,一下子疑问迭起:谁师恩难忘?师恩难忘谁?难忘什么?为什么难忘?老师的恩情是什么???从问题上分析,学生不仅需要知道一些表面上的知识,还渴望明白更深一层次的课文,挖掘文章的内涵。这正是作为一个高年级学生所要求的。我认为,这样的交流,不仅能激活学生生活中的鲜活的“情感因子”,也可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随后,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师恩难忘》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朴实而深邃,我将如何开发学生的情商,引导学生去走进它呢?我的目光投向了文中的田老师,一位让作者四十年来一直铭记在心的一位普通老师。他究竟有何水平和本领,竟让他的学生如此的尊敬?表面上看,这是一位善讲故事的老师,但将作者感到钦佩的是其会讲故事吗?显然不是。这充其量是老师的一技之长而已,那作者所谓的“恩”从何来呢?重新梳理了一下课文内容,让我真正明白了作者那份情意来自何处了,这份“恩”来自于教学设计的独具匠心,来自于几年如一日的谆谆教诲,来自于田老师对学生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来自于田老师对学生的深深的爱。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自读课文,你觉得田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细细品味,引导学生理解田老师润物细无声高妙的教学艺术,对学生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及对学生们深深的爱。
短短的四十分钟,就在我与三十七位学生的热烈的互动中圆满结束了。课后,学生们议论最多的就是如何用实际行动让老师过上一个满意的自己的节日。我暗暗窃喜:第一课我收获很大!
《师恩难忘》评课材料 刘洪涛:
根据教材特点,落实《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结合教材理解需要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更为了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教法采用读书指导法和讨论法,学法采用自主读书、讨论交流法。老师的口才和文笔都很好,想来这些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学基本功吧。假如连这些也没有,在今天要做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恐怕也是不易的。 张德礼:
教学过程依次为:复习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品悟拓展延伸。特别说明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充分熟练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要让学生有整块的读书时间,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自主对话。注重潜移默化是老师的教学之道。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田老师以他的教学实践对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就在那一个个故事里,田老师把文学的种子悄悄地播洒在孩子幼小的心田中,将开启文学大门的钥匙默默地传递到孩子稚嫩的小手里。这种犹如春雨润物般的教育,无声又无痕,但你分明能够听到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美丽声音。几十年后,在文学领域已有所建树的刘绍棠,还念念不忘当初是田老师把他领进了文学的殿堂。
谢瑞琴:
《课标》在第三学段明确提出,阅读叙事性文章,要了解故事梗概,能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叙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强调了课文整体感知的重要性,用词语联系课文说话,正
是对这一要求的落实,同时也是对学生语言运用的一个训练。有人说,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语文作为思想传承的载体,的确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教学中,我们老师应该努力寻找教学的主线,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清晰简洁,因此寻找这条主线展开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希望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 《师恩难忘》集体备课材料
1、对于教材,我了解了什么?(我真正掌握教材了吗?)
这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一篇深情而朴实的缅怀老师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有才华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自己对这位乡村小学老师的尊敬和感激的情怀。教学完这篇课文,我想到了前一段时间看到的一篇关于“随文练笔”的文章,再一联系马上要到的教师节,我确定了本课第一个练笔的切入点: 一、进行以描写人物为内容的练笔 二、进行以发挥想象为内容的练笔 2、初读教材,我产生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我的问题一定也是学习者的问题,我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会给学生提供启示。)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师恩难忘》的第二段内容,再次体会那种“身临其境”般的感觉,并让学生讨论知道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写的如此生动具体,就是因为作者选取了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事例。然后我让学生联系《师恩难忘》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一个人? 3、设想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
什么样的事例叫做典型事例呢?这是学生们可能遇到的障碍,学生回答后我就会适当总结说:“凡是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令人感动的事情,不论事情是大还是小,都可以称之为典型事例。”《师恩难忘》中田老师在讲古诗时,编出一段娓娓动听的故事。课文对田老师所编的故事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写。用古诗编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改编的兴致同样也很高,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有的写出了童子和作者之间有趣的对话;有的写出了寻者在寻访之前高兴得心情和寻访之后遗憾的感受??
4、我认为的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不完全是教参里设定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课文脉络。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难点: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5、我要给学生传递什么信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掌握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决定!)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能够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本课教学中,我将利用多媒体,综合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看书、观看影片案例的基础上,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课堂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初中阶段学生有在生理上表现为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采用形象生动的视频影音播放、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习本课时,我将指导学生采用讨论法、探索研究等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学习动力。 6、我要怎样布置预习?(有充分的预习,才有课堂的真正自主!)
同学们已经五年级了,从幼儿园到现在,老师一直伴随着你们一起成长。找一些对于老师,有许多赞美、歌颂的文字。
7、我有哪些资源、工具可以利用?(鼓励思考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哪些功能解决问题。) 电脑。
8、我预设的教学程序有哪些?(模块式主题,不用详述。)
一、设境引入 二、初读感知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师生交流,深入感受 五、理清课文脉络。 六、迁移积累,升华感知 师恩难忘 王梓坤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重点】
在阅读品味中感知作者对教师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热爱老师的情感,永葆感恩的心。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查找作者资料,搜集有关感恩的诗词或者名言。 课前预习,享受学习乐趣 字词
积累 语音字形 词义
作者的资料
有关感恩的名言
有关感恩的诗句 阅读课文 时发现的 问题
【学习要点】
在阅读品味中感知作者对教师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老师的情感,永葆感恩的心。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擦出智慧火花 学生活动 组织形式
一、歌曲引读
一首《感恩的心》课前播放,引出课题 一、歌曲引读 教师出示视频。
二、走进新课 板书课题:
①、让学生深情地把课题读好。 三、预习检测
1.正确读出下列词语。
高瞻远瞩陨落忧心忡忡远见卓识冥思苦想宁静淡泊娓娓动听 歇脚 念叨 身临其境 教诲 炊烟 四、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五、整体感知
1.师恩难忘,难忘师恩,文章回忆了哪几位恩师?概括其给我的恩惠。 博学的启蒙老师王少诚
生活上给我帮助雪中送炭的高先生 启发我进步思想的漆裕元
精通业务带领我走入数学殿堂的黄贤如
2、哪件事详写,哪件事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四个事例从不同角度各有侧重,详略安排是主题的需要。 六、合作探究
1、写自己师恩难忘,为什么在开头写几则尊师的佳话?(证明“天道无穷,师道也是无穷尽的”增加了作品的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抒发了内心对老师的景仰爱戴之情。 2、你怎样理解师道无穷?联系实际谈感受。 3、给第一自然段写点评。 4、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人世间的感情是多种多样的,但我认为最崇高、最纯洁和最持久的,莫过于师生情谊。 七、总结归纳
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赞颂老师勤奋耕耘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无限爱戴和崇敬之情,从而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 九、拓展深化
交流感恩的诗句和名言,并说出感受 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十、巩固练习 二、导入新课
三、预习检测 课件出示:
指名学生读,然后齐读,重点字音字形强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