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X25《桃花源记》复习要点
1.全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描写了从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到离开桃花源、然后再寻桃花源而不得的经过,描写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作者虚构了这么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是他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
2.结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部分(4—5自然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太守等人再寻桃花源未果的经过。
3.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5.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6.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答: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7.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8X26《岳阳楼记》复习要点
1.语句翻译。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⑵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⑶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⑷去国怀乡,忧谗畏讥⑸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⑹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⑽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2.段意。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
“以己悲”的心情”。第四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3.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4.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什么?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什么?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答:以物喜,以已悲。
9.“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0.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8X27《醉翁亭记》复习要点
1.节奏。⑴佳木/秀而繁阴⑵山行/六七里⑶故 / 自号曰醉翁也 ⑷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语句翻译。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⑵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⑶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⑷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⑸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⑹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⑺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⑻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段意。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太守与滁人、众宾游山同乐的情形。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4.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其余三幅全是陪衬,为了突出“太守醉”,“醉”在与民同乐,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旨意。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6.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7.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8.依据文章内容,对出下联。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下联:醉翁亭下欧阳修借景抒情(或醉翁亭里欧阳修与民同乐)
9.《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他们都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抒发了与山水同乐的思想感情。
不同:《岳阳楼记》的作者“不以己悲”,以此规劝友人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醉翁亭记》的作者含有寄情山水来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
8X28《湖心亭看雪》复习要点
1.一词多义 一:①上下一白 全 ②长堤一痕 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更:①更定 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①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②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③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4.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①拿、拥、往、看 ②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 ③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5.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②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