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引文出自作家任溶溶《我也有过小时候》,阅读后回答问题。(第1-3小题,每题2分;第4小题6分。共12分)
1.任溶溶家族“其始祖都来自浙江金华,是南宋时逃难到广东落户的”。如果这里的“南宋”是指南宋末年,“逃难”是指逃避战乱,则战事当来自?????????????( ) A.宋与辽 B.宋与夏 C.宋与金 D.宋与元
2.任溶溶的童年基本上是在广东度过的,“我也身为做一个广东人而自豪”,因为“广东出了孙中山等革命人物”。孙中山的革命功绩是??????????????????( )
A.主持洋务运动 B.开展维新变法 C.建立中华民国 D.发动五四运动
3.“从抗战一开始我就回到上海”,任溶溶所说的“抗战一开始”意指“七七事变”。 其实,今天认为抗日战争的爆发始于七七事变的???????????????( ) A.五年前 B.六年前 C.七年前 D.八年前
4.任溶溶说“(我)在上海读中学,读大学,参加工作”“我为我是个上海人感到自豪”。 请你运用上海近代以来的史实替他说上三条理由。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歌曲是疑炼的情感,流行是群体的选择,它们共同投射出时代的光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第1-5小题每题2分;第6小题4分。共14分) 美国歌手比利·乔创作的《We Didn't Start The Fire》(不是我们点的火),歌词由1949-1989年全球重大新闻的关键词串联而成。
1. 1949年的歌词中提到了“红色中国”,其所指的历史事件当是????????( ) A.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 B.红军完成长征到达陕北
C.中国取得抗战的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2. 1950年,“电视”成为新闻焦点,这是因为????????????????( ) A.电视宣告诞生 B.电视机发明并投产
5 / 11
C.彩电研制成功 D.电视改变生活方式
3. 1957年的歌词中提到“周恩来”,当年他受到西方媒体高度关注的原因是???( ) A.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亮相世界舞台 B.中国将在社会主义阵营及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C.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提案 D.《上海公报》发表后中美两国关系步入正常化轨道
4.从1954年的歌词“摇滚乐终于诞生了”,到1955年的“猫王”,再到1962年的“甲壳虫乐队”,“猫王”和“甲壳虫乐队”的作品反映了摇滚乐(1)“反正统艺术”的特征(2)关注社会现实的诉求(3)对内心真实情感的追求(4)对社会世俗的迎合??????????( ) A.(1)(2)(3)B.(2)(3) C.(2)(3)(4) D.(3)(4)
5.歌中先后出现“杜鲁门”“北朝鲜、南韩国”“共产主义国家组成集团”“赫鲁晓夫”“柏林墙”等歌词,折射出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是????????????????( ) A.列强殖民瓜分世界 B.工业革命席卷世界 C.资本主义全球扩张 D.冷战阴影笼罩全球
6.这首歌的副歌部分反复吟唱“不是我们点的火,凿界诞生伊始,燃烧便已开始;不是我们点的火,虽然我们也曾为理想奋斗不止”,表达了创作者对这一时代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三
计量方法关注的不仅是数量关系,更是这种关系背后人的活动和想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第1小题4分;第2小题2分;第3小题4分。共10分) 1.《华盛顿的起床号》一书中说,1860年林肯的就职演说中20次使用了“联邦”这个词,却从未说过“国”这个词:1861年林肯在国会咨文中22次提到“联邦”,3次提到“国”:1863年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中根本没有提到“联邦”,却5次说到了“国”。
(1)林肯在这一时期使用“联邦”和“国”频次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独立战争的爆发 B.《1787年宪法》的颁行 C.南北战争的深入 D.“门户开放”政策的推行
(2)林肯使用“联邦”和“国”频次的变化,表明他逐步意识到????????( ) A.争取民族独立的迫切性 B.南北经济制度的差异性
6 / 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