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及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引导学生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 学具准备:学生收集各种立体图形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学习与这个建筑物有关的图形,只要认真学习,就会设计出这么漂亮的建筑物来!
(1) 同学们,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形状各种各样的物体,今天大家拿出准备好的物品.( 课前准备:牙膏盒﹑肥皂盒﹑牛奶盒、易拉罐、铅笔、乒乓球、魔方、笔筒、茶叶筒、弹球······)你们认
识它们吗?(出示主题图课件)
(2)学生动手操作。(搭建小火车、火箭、机器人等) 说出用哪几种物品搭建的?
把相同形状的物品放在一起。看看可以分成几类? 问:同学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呢?
(学生可能会说:分成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正正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 二、探究新知
1、揭示概念:同学们说的非常对。观看微课: 2.提出问题:观察拼组的玩具,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 观察拼组的玩具,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观看微课:
3.解决问题、分析对比:把刚才用到的立体图形按照形状进行分类: 将自己的想法填入任务单中的记录表中,并与以下结论对比验证自己的想法。观看微课:
这些盒子的形状都是长长的、方方的,摸一
摸它们的面,都是平的,放到桌上推一推,不能滚动。这样的形状叫
做“长方体”。
3.解决问题、分析对比:把刚才用到的立体图形按照形状进行分类: 将自己的想法填入任务单中的记录表中,并与以下结论对比验证自己的想法。 结论:观看微课:
这些盒子的形状都是长长的、方方的,摸一
摸它们的面,都是平的,放到桌上推一推,不能滚动。这样的形状叫做“长方体”。
这些盒子的形状都是方方正正的,摸一摸它们的
面,都是平的,而且每一个面的形状都相同,放到桌上推一推,不能滚动。这样的形状叫做“正方体”。
这些易拉罐和电池的身体直直的,摸一摸它们的面
是弯曲的,但上下两个面却是平的,而且都是圆形。将身体放到桌上,推一推,可以滚动。但上下面放到桌上,不能滚动。这样的形状叫做“圆柱”。
这些球的身体圆溜溜的,可以到处滚动。它们的形状
就叫“球”。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长方体:它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像这些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叫“长方体”。(板书:长方体)
直接出示形状是正方本的物体,它是正正方方的,有平平的面。它们叫“正方体”。( 板书)
出示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它们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底面是圆形的,有平平的面。它们叫“圆柱”。(板书) 出示球状物体,它们是圆圆的。(板书:球)
4.结合实物、观察体验:
用生活中的物品摸一摸、看一看,感受不同形状及特征。 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他们的特点描述出来。
观看微课:视频展示儿歌:
长方体:长长方方六张脸,相对两面一个样 正方体:正正方方六张脸,平平滑滑一个样 圆柱:上下圆圆一样大,放倒一推就滚动。 球:圆圆鼓鼓小淘气,滚来滚去不费力。
活动1、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长方体不放回篮中)
2、摸——感知“长方体”。
(1)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和同学们说一说。 (2)汇报: ······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
师:还有不同的感觉吗? 师:还有吗?
师:谁能说一说长方体到底是什么样的? (3)感知“正方体”。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认识一下正方体,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 你觉的正方体摸一摸后,你对它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汇报:
(4)感知“圆柱”。
师:把圆柱找出来,摸一摸,你对它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5)感知“球”。
师:拿出球来摸一摸,看一看,你对它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3、找一找。
生活中我们常见的那些物体是长方体的?哪些物体是正方体的?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状的?哪些物体是球状的?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出示长方体)
师问:去掉长方体美丽的花外衣,你还认识它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