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礼仪
●(PPT Global)不同民族人际交往的本质是什么呢?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如果想做到顺利而有效,就需要双方遵守国际社会约定俗成的、为各国各民族共同遵守的礼仪规范,也就是国际惯例;同时也需要遵守依各国风俗习惯传承延续而形成的某些独特的礼仪习俗,也就是入乡随俗。遵守国际惯例并且入乡随俗,实质上是表示不同民族人际交往的相互尊重,目的是为了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轻松愉快地沟通交往。
●(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的模式有两套符号系统:一套是“语言符号系统”,另一套是“非语言符号系统”。语言符号系统又包含了两套规则,“语言规则”和“礼貌规则”。不掌握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规则,交际自然无从谈起,但仅仅掌握语言规则而不熟悉语言使用的礼貌规则,交际就会出现语言使用上的失误。礼貌规则具有普遍性,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地方习俗性。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礼貌规范。在一种文化语境中被认为是礼貌的话语,在另一种文化语境中可能会是不够礼貌的话,或者是过于礼貌的话。人们谈交际,通常总是想到语言。语言呢,当然是交际的重要手段、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媒介,但并不是唯一的媒介。除了语言这个重要工具,人们往往还使用非语言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递各种信息。
●(主讲内容)这一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我想跟大家探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涉及到的几个礼貌规则问题,主要是称呼介绍问题、委婉表达问题和入乡随俗问题。第二部分介绍一下,非语言交际中主要涉及到的服饰打扮、握手礼节、目光交流、手势表达和面部表情问题。这非语言交际部分是我今天要讲的重点。
●(Geoffrey)第一部分:语言交际Verbal Communication 首先讲语言交际。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eoffrey Leech)针对英语交际的特点,提出了语言交际礼貌原则的六个准则:得体、慷慨、赞誉、谦逊、一致和同情准则。最重要的准则是哪一条呢?最重要的是第一条Tact Maxim“得体准则”。说话要tactful, 意思指的是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增加对他人的益处。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尽量多说让别人感到舒服的话。在一些对外交往场合怎样说话才叫“得体”tactful呢?下面分析三个案例。
●(案例一)一、称呼介绍问题
1
请听案例一:某高校下属一个学院的院长向本院教师介绍一位新来的美国教师: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very pretty girl, Miss Brown. She is an excellent teacher from the U.S.A..说到这儿,这个美国外教一脸难堪的样子。
院长的话有什么不妥呢?美国女教师感到难堪的是什么?她感到难堪是说她a verypretty girl。girl的字面意思是年轻未婚的女子,中国人常常理解成“姑娘”。实际上,girl还有一层“隐含意思”指的是ignorant girl ( 无知少女),是“幼稚无知”的代名词。在英语国家,用girl来说成年女性会让她们感到非常不舒服(very offended.)。如果英语本族人说:You are just a girl那就是很看不起人,非常不礼貌。对此不熟悉的中国人感受恰恰相反。比如某高校一群中国女大学生有一次跟加拿大男教师交谈,当她们听到老师赞扬You’re very clever women,一个个摇头摆手,连声说I’m not a woman. I’m a girl. 你看,本来是一种抬举,这些姑娘都不识抬举,非得要争当无知少女!难怪外教听了后一副哭笑不得的样子。
●(Rephrased)对案例一的介绍,根据那位美籍教师的实际背景,本来可以改成类似这样的说法: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DoctorMary Brown,a new teacher from the United States. She is a PhD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ith ten years of experience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介绍他人尽可能不随意加主观性的评价,即使是赞杨,也可能会带有强加于人的味道。此外,这里还有一个称呼习惯的问题。
●(称呼习俗)在对外交往中,首次见面,除非对方主动表示直呼其名,否则按惯例都应该使用尊称。尊称有三类:一类是泛尊称。(即“先生”、“小姐”、“女士”、“夫人”);第二类尊称是职务、职称或学衔称谓。还有一类是皇室成员和贵族特定称谓。我简要介绍一下第二类尊称的用法。首先得说明一下关于姓名的排列顺序。
●(姓名顺序)咱们中国,姓名都是姓在前、名在后。除了我们中国,还有哪些国家跟我们类似呢?还有六个受中国文化辐射影响的国家如日本、韩国、蒙古、朝鲜、越南,柬埔寨,也都是姓前名后。除此以外,绝大多数国家姓名都是名在前、姓在后。虽然日本人的姓名顺序跟我们汉族人相同,但多由四个字组成。前俩字为姓,后俩字为名。比如小坂正雄,“小坂”是姓,“正雄”是名。但也有例外的,如“二阶堂进”,“二阶堂”是姓,“进”是名。还有五个字、三个字的名字,
2
如“鸠山由纪夫”,“鸠山”是姓,“由纪夫”是名;“藤田茂”,“藤田”是姓,“茂”是名。假如按咱中国的习惯叫他“藤先生”就冒失了。如果我们不懂日语、事前又没法搞清楚咋办呢?首次见面最稳妥的做法就叫全名尊称,“藤田茂先生”。
职务或职称称谓。中国人交往比较重身份、重等级、重面子,当面称呼时,通常叫姓氏加职务。譬如“李局长”、“李市长”、“李经理”、“李总”、“李董”等等。听上去很自然亲切,这是我们的称呼礼貌原则和习惯。跟中国称呼习俗接近的还有哪些国家呢?日本、韩国、德国、俄罗斯、意大利和墨西哥,他们也是比较讲究身份、等级的。同样道理,我们也要尊重其他民族的称呼习俗。●(CorporateTitles)例如姓名为Allen Brown的人,假如他是总裁或董事长,能否称他为President Brown,Chairman Brown呢?这么叫也并非错误,但英语国家的商界没有这样的称呼习惯。比如“布朗总裁先生”,当面称什么?当面只称Mr. BrownorMr. President,不说President Brown。在正式场合致辞表达“尊敬的布朗总裁阁下”,是否说Your Excellency President Mr. Brown? 这么称呼显得比较夸张,反而把“布总”的身份降低了。特别是在北美,无论商界还是政界都没有称“阁下”的习惯。在致辞时可以说:Mr. Brown, President of …个别人确实德高望重需表示尊敬的,就加Honorable。
●(Professional)英语国家有没有像咱中国那样“职务加姓氏”的称呼习惯呢?有。第一,主要是政界的要人,如首相/总理、州长/省长, 市长等等。假如这位布朗是美国参议员,则当面尊称Senator Brown,女参议员也这么称呼;正式场合致辞尊称The HonorableSenator Brown。假如他是法官,称之为Judge Brown,女法官可以称Madam Judge。
●(Military)第二,军界。假如布朗是陆军中将,则用他的军衔相称General Brown。
第三,学术界。假如这位布朗是教授、博士,就该称他为Professor Brown, Doctor Brown。除非他自己主动提出直呼其名“Just call me Allen”。在商界,假如布朗是个博士经理,习惯当面称他为DoctorBrown。因为学衔是跟他一辈子的,即使将来晋升到总裁、董事长,他依然是个博士,更愿意别人叫他Doctor。总之,对外交往首次见面,称呼要用尊称,并尊重对方的习俗,名从主人。名字和职务可以从他们的名片看出来。如确实没把握而不得不当面请教,对同
3
等身份或下级可以用英语问:What should I call you?
以上讲的是称呼习俗问题。下面谈一下关于委婉表达问题。 二、委婉表达问题
●(PPT)请听案例二:中国某外资公司一个外籍经理比尔Bill想买一个公文包,让女秘书王小姐陪同他去商场选购。买好以后,本该一道回公司了,但王秘书想利用此机会买些办公用品,于是对比尔经理说:I have to buy something for our office.Please go back to the company first.(她想表达的意思是:请您先回公司吧。)
问题:王秘书这么说有什么不妥?
分析:从英语交际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下级,王秘书的话没有顾及比尔经理是愿走还是愿留的选择,就语气生硬“请”他先走。“请”应该是礼貌语言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不仅在汉语里大量使用,在英语和其他语种文化里也同样被大量使用。但许多人往往把英语中的“please”与中文的“请”等同起来,没有注意到这两个词除了基本语义相同外,还有很多不同之处,特别是在使用功能方面。本来王秘书可以说:Don’t let me keep you.Or:Don’t bother waiting for me.
正式提出请求,英语单用please,并不是客气的说法,相当于警察说:ID please.(请出示身份证)语气比较生硬。即使对下级提出要求,老板一般也会用温和的说法,比如Please get me the report, will you ?
●(请=Please?)“请尽快答复我方。”能否说:Please give us your reply as soon as possible. 语气怎么样?这是命令。但是如果说:“Would it be possible for you to let me know your response as soon as possible?”又显得怎么样?过分礼貌了,让人感觉不自然,有点儿做作了。●(PPT)怎么表达才比较得体?I would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let me know your response as soon as possible.
●(请=Please?)汉语的“请”,在特定情况下常常不能用“please”。当谦让对方先走说“您先请”,这个“请”英语该怎么说才得体?对,应说“After you.”(不是“You first”)。在宴请时对客人说“您请”,这个“请”英语该怎么说?“Enjoy yourself.”请别人让路,“请让一让”,这个“请”英语该说“Excuse me, please.”。在外边向过路人打听:先生,请问邮局在哪儿?这个“请问”又该怎么说?该说“Excuse me,Sir.”“请问您找谁?”能否说:Please, who are you looking for?带有审问的口气。应该说“Can I help you?”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