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分析Chihsung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6 18:18:4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苏联解体的一维分析及其经验教训

—从体制内精英的转向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摘 要】本文首先总结了学术界对于苏联解体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制内精英的转向导致了社会主义在苏联的终结的观点。通过对知识分子立场的转变,以及党国精英如何以自己的实际利益为价值取向逐步地放弃对社会主义的支持,最终选择了资本主义制度。前苏联教训对于正在崛起中的中国是巨大的,必须防止精英左右政权的基础,更多的把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建立在广大的民意基础上,来抑制精英的利益膨胀。

【关 键 词】党国精英;知识分子;既得利益;经验教训

共产主义在前苏联和东欧的实验失败已经走过了近20年了,对于其失败的原因,解释很多。高放教授等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一书里,总结了学术界对于社会主义在苏联的终结的原因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原有苏联模式积弊太深;第二是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第三是西方从外部推行和平演

变战略。”马克思主义认为,重大的历史事变都是一种“合力”的作用结果。苏联解体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外因,又有内因;既有近因,又有远因;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经济因素,又有政治因素,以及理论、思想、外交、民族、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我个人反对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责于戈尔巴乔夫个人改革路线错误的问题。戈尔巴乔夫的所作所为绝不是孤立偶然的行为,他反映的是一种社会势力和社会思潮。在众多对于苏联的解体的学术解释中,更多的研究是倾向于从体制内部去发现问题。根据马克思的经典作家观点,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在论文中,我们将抛开传统的研究对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解释,从全新的视角试图解释共产主义在前苏联走向暂时失败的原因。我们认为“来自上层的革命”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就是说,在由戈尔巴乔夫改革产生的新的政治条件下,大部分位居国家重要职务的苏联精英,以及其他重要的官方组织,从拥戴社会主义转向了拥戴资本主义。他们认识到从社会主义变成资本主义能使他们变得更加富有。所以,来自上层的苏联的党国精英的转向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作为前苏联体制的精英阶层——党国精英,他们应该是既得利益的维护者。作为既得利益的维护者,肯定要竭力维护现存体制。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前苏联的党国精英为什么会转向对资本主义的支持呢?

前苏联的党国精英的转变是经历一个过程的。首先从知识分子的立场转变谈起。在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一开始,知识分子是其改革的支持者,而精英阶层是站其在对立面的,因为他们忧虑改革将会使其记得利益丧失,这也是许多新兴国家改革面临的共同阻碍。戈尔巴乔夫试图从经济领域改革入手,但是由于苏联体制长期积聚的深层次问题,改革很难深入。于是,他从把改革转向了文化领域和个人权利自由的思想领域,从中受益最多的是知识分子。因为在前苏联体制下,知识分子是受打压最厉害的阶层之一。政治上,前苏联实行高度极权的政治体制。

引自《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五版),高放 李景治 蒲国良 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8年版,第148 页

1

知识分子也无可例外地没有个人权利和自由。思想上,高度专制。任何与社会主义相异的思想都不可能存在。导致了知识分子阶层处于长期的受压抑状态。1986年,戈尔巴乔夫始创了被称作“公开性”的政策,它要求解除对公开讨论和个人意见表达的限制。公开性在前苏联“知识分子”①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该政策刚出台时,知识分子的喜悦之情一度转化为对戈尔巴乔夫及其政策的强烈拥护。但是,相当大一部分新自由的苏联知识分子,最终走向了与戈尔巴乔夫建立改良的社会主义的中心目标相反的道路。公开性突然解放了这些长期受打压的知识分子,使他们能够自由表达对体制的批评。那时,西方意识形态和观念深深吸引了知识分子。因为在西方意识形态里,个人独立于国家只有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下才能得到保证。过去的惨痛经历和西方意识形态的诱惑导致许多知识分子转向赞成前苏联改革走资本主义道路。苏联知识分子特别是经济学家的观点日益转向拥护资本主义,是前苏联国家社会主义最终终结、亲资本主义联盟最终取得政治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知识分子的转变远非事情的全部。因为如果握有苏联体制实权的党国精英对知识分子进行控制,是可以解决问题。但是,他们没有采取措施去控制知识分子,而是选择无所作为。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一开始,苏联的党国精英作为记得利益者,反对原有体制进行改革的提议。随后,苏联的形势发生了变化。以下的事实会让我们思考为什么苏联精英分子为什转向对资本主义的支持。当一个统治集团在革命中遭受失败时,它的成员一般要退出历史舞台,要么是遭到流放,要么进入另一个世界。然而,俄罗斯革命的牺牲者基本上留在了原来的位置上——在取代苏联的国家里做着高官。苏联垮台后两年,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的11个,他们的首领都是前苏联共产党的高级领导,其中五人曾是苏联共产党政治局委员。学者对100家最大私有企业创办情况所作的调查也证实了上述观点(如下表)。

其他(18%)“天之骄子”(5%)科学家(15%)精英分子家族(8%)银行家(14%)

企业家(23%)②

(17%) 图2—1 1992年—1993年俄罗斯100家最大的私有企业的创办者 资料来源:Kryshtanovskaya

这些人都是旧体制下精英阶层蜕变过来的,通过推翻旧的体制更好的维护他们的个人利益,摇身一变为新体制下的新贵。众所周知,许多在传统体制下的中层和下层领导对党的新的领导人所倡导的改革是难于接受的,但是,1987年前后开

所谓知识分子,这里指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的工作是发展和表达观点、知识、价值和想象——也就是说,那些作家、艺术家、记者、自然和社会科学家、学者以及其他类似的职业者。 ②

所谓天之骄子,使用的是俄语“samorodki’,这个词翻译成英文是“天然金块”,这里是指具有特别禀赋的人。

2

始的改革是其转变的动力。苏联党国精英的绝大多数在方法上是注重实际的,而不是执着于某种意识形态。他们之所以加入共产党,是因为入党成为进入统治阶层的必要的政治标签。当前,中国社会中这种忧虑也是存在的。执政者必须警惕前苏联盲目发展党员所犯下的错误。因为全民党并不必然带来意识形态信仰的全民性。苏联的很多政治精英不是献身于某一意识形态,而是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和权力。这样一个表述可以把他们的心态展示出来:“我当然是一个共产党员,但是,我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①”以下是当时莫斯科精英分子的意识形态状况:

共产主义者或国家主义者(9.6%)民主社会主义者(12.3%)资本主义者(76.7%)其他(1.4%)

图2—2 莫斯科精英分子的意识形态状况(1991年6月) 资料来源;Kullberg,1994,pp.940-946.。

在20世纪80年代,绝大多数的党国精英都是追求名利和地位的人,他们丝毫没有考虑过为苏联社会的未来选择方向。中央集权体制不允许对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有丝毫的置疑。在旧体制下,党和国家的领导成员由于位居精英层确实有很多物质上的利益。苏联精英分子的物质利益虽然是大大增加了,但是,如果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精英相比,他们在物质上的所享受的特权也就相形见绌了。苏联党国精英不仅在物质上生活条件方面比西方国家的领导要差很多,而且他们这种生活水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个人职位的临时津贴来维持的。在苏联体制下,通过合法的途径积累物质财富几乎是不可能的。20世纪80年代,随着越来越多关于西方国家的信息传进了苏联。苏联精英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同级别成员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巨大差别。既然党国精英意识到在资本主义下可以生活得更好,于是他们就放弃对原有制度的捍卫。这个注重实际效益、只注重个人利益的集团,有各种理由改变他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支持以资本主义来代替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下,他们就可以拥有生产资料,可以合法地积累个人财富。当苏联体制内的党国精英最终认识到不值得为这一政权制度奋斗并且放弃奋斗的时候,这一政权制度也就必然要走向垮台了。

综上所述,我们分析了前苏联体制内精英阶层是如何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来选择是继续坚持前苏联的国家社会主义②制度还是走以市场化和私有化为

引自《来自上层的革命》大卫·科兹 弗雷德·威尔 著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页 ②

所谓国家社会主义是与民主社会主义相对的一个称呼,强调更多的国家政权的加入,存在很小的公民社会空间。

3

基础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由于选择资本主义更有利于他们的利益,于是放弃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从精英主义政治角度分析,精英是一个政权统治的基础,精英的价值取向将决定该政权的走向。在前苏联体制下,政权的合法性基础逐步地从依靠工农联盟转向依靠官僚精英维持其统治。甚至在更为极端的是,在斯大林统治时期,走向了把个人权利集于一身的极权主义。尽管在戈尔巴乔夫改革试图用民主社会主义来取代国家社会主义,但是,他无法取得作为该体制统治基础精英的支持导致了前苏联体制的最终走向了解体。

依据以上对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在同样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如何吸取前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失败的教训,更好的坚持并发展社会主义呢?

对于前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不能像某些西方学者粗燥推理得出结论:社会主义是无效的,或者没有资本主义优越。前苏联失败的真正教训是与社会主义在未来的实践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形式相联系的。经过以上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看出,社会主义制度不能走向一个特权阶级和统治精英的趋势。前苏联的主要教训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主义制度允许少数人积聚特权和权力,所以,统治精英能够从他们当中产生出来。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必须防止精英和特权阶层的产生而改变社会主义的统治基础。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力量在收入和财富方面不可避免地产生严重不平等,那些有特殊才能和偏好、在市场体制中最大限度地得到回报的人在经济发展中能够胜任高级的职位,他们有可能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经济精英而出现,然后转向政治体制,试图主宰该体制。在邓小平时代,实行了“先富带动后富”政策。在这样的政策下,一部分人首先富裕起来了,而且积累了很大的社会财富。但是,我们难免会质疑:先富阶层带动了后富阶层了吗?所以,我们必须警惕前苏联悲剧的重演。单纯用市场的力量是很难实现共同富裕的,必须动用政府权力建立公正的社会分配体制,保证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社会精英和特权阶级的产生,防止他们控制社会主要财富从而改变社会主义的统治的基础。在中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借鉴不仅是西方国家的民主经验,还要吸纳民主社会主义的一些成功经验,结合本国的国情,更多地依赖广大的中下层民众。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才能得到更广泛的拥护,才能在全球化的今天,与资本主义的角逐中胜出,吸引更多的信徒,不断地把世界共产主义事业向前推进。

4

参考文献:

[1] 李慎明 主编《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九院校《科学社会主义》联合编写组 《科学社会主义》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徐鸿武 李会滨 主编《科学社会主义》(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 ﹙美﹚大卫·科兹 弗雷德·威尔 著《来自上层的革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高放 李景治 蒲国良 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田春生《原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东欧中亚研究》1997年第3期 [7]姜爱凤《苏联解体原因研究综述》,《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季刊)1997年第1期

[8]谢孟岑《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探究》,《学术前沿》2008年第10期

5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分析Chihsung.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zqr07i6lx9lpyv24ev2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